您当前位置:首页>道教音乐 >

道教音乐

时间:2012-05-25

道教音乐
一、茅山道教音乐的历史资料在全国道教中是记载最多的地区之一。江苏省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盈、固、衷)在此修道,被后人尊奉为三茅真君,山亦易名为“茅山”。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在茅山创立了“茅山派”的道教科仪和音乐,茅山派即上清派,隋唐时代又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祟而名声大振,该派从箫粱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山、阎皂山同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录派,嘉熙三年(1239), 宋江理宗命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符录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茅山归八正一道,而正一道便在朝廷的扶植下成为江南者 派道教之元首。但茅山道教的科仪及音乐,并不因此而全部改观,除了少量吸收正一道的东西外,仍然保持其独立的、只此一家的茅山派传统,和各地正一道有明显 的区别。
茅山道教音乐以及斋醮活 动,经隋唐之兴盛。在宋、元二朝又受宫廷的宠幸,文史资料甚富,在明正统年间版《道藏》的《茅山志》以及嘉靖中《茅山志后编》中,茅山受皇命所举行的醮事 的节目次序、唱曲等。甚至醮事所用的法器、乐器、演唱和演奏人员配备等,都有较为详细的记录。这些记载之多,在全国道教音乐文献资料中是屈指可数而不多见 的。
如《茅山志》卷二十五记,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茅山崇禧观开建上清黄坛,顶启玉录道场七昼夜……别设谢恩道场二昼夜”(《宋元圣皇太后受上清录记》),又如《茅山志》卷四记:嘉熙元年(1237)“科命道士二十一员于建康府元符万宁宫,启建灵宝道场一昼二夜,满散设醮三百六十分位,告盟天地,诞集嘉祥、谨依旧式,诣上清宗坛华阳洞天投送金龙玉简”(《埋宗鑫录投龙玉简词》),同上述一样的记载,还有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宋理宗淳佑九年(1249),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五年(1318),元泰定三年(1326),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等等。
值得注意是的关于醮事节目 的记录,《道藏》致字号《三茅真君加封事典》卷下第三,对南宋淳佑九年六月的“庆礼设醮仪”中的节目作如下记载:“卫灵咒、发炉……各称法位,请圣、初 献、宣词、亚献、终献、送圣……”应该说,《道藏》中有关科仪节目的书也有不少,但多为正一道,唯茅山供奉三茅真君,科仪节目和音乐,和各地正一道不相 同,故专门录记宋代茅山醮事节目的资料,对研究唐、宋江时代茅山道教音乐,极其重要。
茅山道教音乐演唱、演奏人员配备,也有明确记载,明嘉靖中(约16世 纪中叶)江永丰《茅山志》后编道秩考,关于国醮登坛演习的茅山道士分工,作如下记录:“唱念二十一名:知磬四名、正仪一名、表白四名、清道一名、宣读一 名、训忏二名、引揖二名、手鼎二名、知钟一名、知鼓一名、侍职二名”,以上为演唱者以及少数持有法器性质的乐器的演唱者名单。“内坛奏乐一十五名:云锣一 名、笙四名、管二名、笛二名、札二名、板二名、鼓二名”。“外坛奏乐一十五名:云锣二名、笙三名、管二名、笛二名、札二名、板二名、鼓二名”以上为演奏者 以及他们手持乐器的名单。从以上演唱、演奏阵容,足见茅山道教音乐的规格之全之严,气势之雄之大,难怪当时寻访茅山的文人学士,在观看了茅山的道教科仪演 习,聆听了茅山道教音乐之后,挥笔写下:“午夜瑶坛谒帝还”,“云游声里天灯近,知是三真谒帝回,清吟未彻金钟奏,催上朝元午夜香”(《茅山志》卷三十、 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