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5-02
上清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是东晋中期杨羲造作的“上清经”逐渐传播后形成的。
关于“上清经”的来源,《云笈七笺》卷五李渤撰《真系》,及陶弘景《真诰》卷十九《真诰叙录》均称:东晋兴宁二年(364),有魏华存等众仙真下降,魏将 清虚真人王褒所授“上清”众经三十一卷并诸仙真传记、修行杂事等授弟子琅琊五司徒公府舍人杨羲(331—386),杨得魏华存所传,用隶书写出,传护军长 史丹阳句容许穆(305—376)。许穆再传子许岁羽(341—370)。《真诰叙录》云:“凡三君手书。今见在世者,“经”、“传”大小十余篇,多掾 (许岁羽)写。《真授》四十余卷,多杨(羲)书”。由此可见上清派始创过程中,杨、许经书造作之一斑。实际上“上清”众经、诸仙真传记,并修行杂事等即杨 羲的扶乱降笔。二许去世后,岁羽子临沮令黄民(361—430)收集先世所写经符秘录,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奉经入剡,为马朗、马罕礼敬供养。至东晋 末,有道徒王灵期等向许黄民求经。王等遂在所得几卷经书基础上,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再次造撰,凡十余篇。这是继杨、许扶乩降笔之后,又一次“托言真授” 的造经活动。从此“上清经”流传甚广,“举世崇奉”。于是一个以扳依上清经录的新道派——上清派渐次形成
此 时许黄民见王灵期经书卷帙丰厚,门徒殷盛,乃“鄙闭自有之书,而更就王求写”,致使“许王齐辔,真伪比踪”。南朝宋元嘉六年(429),许又封其先世真经 一橱留马家。后又为嘉兴殳季真所得,以付陆修静。陆又兼得《灵宝经》《三皇文》,遂总括《三洞》为世宗师。泰始七年(471),陆撰《三洞经书目录》,继 又“撰经义百有余篇”,于是上清派“传经宗坛,教法大备”。后陆又以“三洞”并杨、许真收授弟子孙游岳(398—489)。至梁代、陶弘景(456— 536)又师事孙游岳。于永明六年(488)在茅山获杨、许手书。八年,传又得真人手迹十余卷。十年,陶弘景隐居茅山,自称华阳隐居。为弘扬上清经法,他 在顾欢《真迹》的基础上,以“真人口授之诰”为名,编《真诰》一书,其《真诰叙录》对“上清经”之源流及传授过程作了较详细的叙述。陶更广集上清法术,纂 《登真隐诀》二卷,使上清经诀较之陆修静时更为完备。由于陶弘景为陆修静二传弟子,对上清派又作出较大贡献,遂成上清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此后“茅山”成为 上清派的中心,世人改称上清派为“茅山宗”,而进入上清派发展的新阶段。
上清派最后崇奉的主要经典是《上清大洞真经》〈一称三十九章经〉,谓读之万遍即可成仙,被誉为“仙道之至经”。《正统道藏》牧《上清大洞真经》六卷,系南 宋茅山上清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之校勘本。谓“苦斋三年,乃得读之”,而诵咏万遍即可“乘云驾龙”而升天,是谓“苦斋三年,乃得读之”,而诵咏万遍即可“乘 云驾龙”而升天,是谓“上登上清”。盖道教认为:天有玉清、太清、上清三境,皈依上清派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师道的“太清”更高。该经首叙修 炼者登斋入靖,诵咏《大洞真经》前,应经叩齿、咽津、行气、存思(一称存想)、咒祝等一套程序,以及“存思日月法”、“存思二十四星法”等。“存思”,乃 早期上清派的典型修炼法,出于魏晋间的《黄庭内景经》。该经也是上清派崇奉的另一重要经典,是一部以中国医学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百脉关窍各有主 神,需用“存思”法以存守身神的修炼专著。尽管经中缺乏具体作法,功理、功效也多有不实之辞,但借“存思”身内诸神、身外诸物来集中意念,达到精神内守, 神不外驰,正体现了上清经法的根本。上 清派尊元始虚皇天尊、太上玉晨大道君、太微天帝大道君、后圣玄元上道君、上相青童道君、上宰总真道君、小有清虚道君为“上清经录圣师七传真系之谱”。奉魏 华存为开派祖师,“嗣上清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二代玄师、许穆为第三代[示师,许岁羽为第四代宗师,马朗、马罕为第五、第六代宗师,陆修静为第七代宗 师,池游岳为第八代宗师,陶弘景为第九代宗师。
上清派的开创人物均为士族出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统治阶级上层亦有联系,但东晋王朝对江南士族怀有戒心,因而仕途多不得志,而崇道入教。上清派多重于 个人精、气、神的修持法,不重符录、斋醮和外丹、贬斥房中术,易为士大夫和统治阶级所理解和热爱,也正是该派能较快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上清派的出现, 反映了民间道教转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后经陶弘景的阐扬,形成茅山宗之后,由于人才辈出,成为隋唐时期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