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道教人物 >

大茅君茅盈

时间:2012-05-25

茅盈
大茅君茅盈生于汉景帝中元丙申岁(前145年).他常对两位弟弟说:“人间空有,世事虚幻,功名富禄如过眼烟云。身在名利之场,如履薄冰,咱们应像老祖宗那样隐居修炼,道成逍遥自在,来去自由,远离人间浊世污累。”但两位弟弟当时对兄长的教诲仍未解悟,以至后来走上追求功名利禄的仕途。茅盈18岁时,他弃家辞亲,独自一人来到向往已久的恒山学道,在山中他经常读《道德经》、《周易》等道书,学修并进,参悟道法,并且采药服饵,密修6年,精诚思感梦太玄玉女说“西城王君得道”,次日,启程直达西城,沐浴洁身,静待王君。王君见他一心学道,于是接引至洞宫中学道17载。 后王君见大茅君为人谨密,令其管理道经秘籍。从此,他一边学道,一边管理图书,又在此修道三载。后王君施神功让他与神人楣见,并赐九转还丹一剂、神方一 首,并立坛结盟,不许宣泄。事后,王君告诉茅盈说:“你已得道成仙,从现在算起,再过一百年,你到南岳来见我,我将授你到吴越一带去任职。”这时,正值武 帝天汉元年,即公元前100年。茅盈辞别王君后,和光同尘,混迹世间,年已45岁,踏上了回家的征程,回到家中,父母均健在。他在家住了两年后,外出云游,于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来到句曲山下泊宫结庵,修道行善,采制中药,为百姓治病有求必应。据《茅山志》记载:茅盈“至汉哀帝元寿二年庚申岁(前1年),年一百四十五岁”。紫书颁发说:“大司命君”,统领地官属籍,试校群仙.关决生死。
茅盈于元帝初元五年丁丑(前44年)四月三日,在家预示升举,诱劝二弟追慕学道,时在世102岁。后返回句曲山,于山之北下泊官立屋舍,俟二弟来山修道。茅固与茅衷于元帝永光五年壬午(前3 9年)三月六日,于句曲山面会其兄大司命君,他俩在句曲山修道21年,终成正果。
茅盈于汉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携茅固、茅衷启西城王君,为二弟乞赐仙职,于衡山朱台渴太虚赤真人,受真变神符,上登九宫,奉金阙丹书,授茅固为地真上仙定录神君,茅衷为有司三官保命仙君。
哀帝元寿二年度申岁(前1年),茅盈巳居句曲山43年,时高龄145岁。传说王母与上元夫人驾降茅山,王母传大司命君茅盈《玉佩金铛太霄隐书洞飞二景内符》.上元夫人传茅固、茅衷《三元流珠》、《丹景道精》、《隐地八术》等道经。
同年,茅盈随西城王君升举赤城洞府,临行说:“每年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期会,有好道者,于此日来句曲,获圣佑,启智慧。”从此,茅固、茅衷真君治句曲山。
三茅真君成道后,道着万 物,德加生灵,百姓有求,无不感应,默佑之恩,众口皆碑。句曲山流传已久的歌瑶说: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三神采白鹄,各治一山头,召雨灌旱稻,陆田亦 复柔。妻子咸保室,使我百无忧。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三君成道后,曾乘白鹤会集茅山大茅峰、中茅峰、小茅峰,时人称句曲山为大茅君山、中茅君山、小茅 君山。经书称赞,是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灾害不起。尔后,四方信士来此敬香,年复一年, 直延续至今。
茅固
二茅君茅固,字季伟,生于汉景帝后元戊戌(前l 43年),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始举贤良,拜五官郎,累迁至武威太守等官职。
茅衷
三茅君茅衷,字思和,生于汉景帝后元庚子(前1 41年),少以节行著称,隐华阴山,拜西城校尉上郡太守,转河西太守等职。
魏华存
魏华存(25l--334),字贤安,山东任城人,晋朝司徒魏舒之女。《茅山志》称其魏嘉平辛未(251)生,也有说生于魏废帝嘉平四年(252), 有魏夫人、南岳夫人及魏元君之称。据有关资料记载,魏夫人在世,尚为女官祭酒,即天师道祭洒,并为信徒。道成后,领上真司命,治天台大霍山洞台中.主下教 化奉道之士,真心向道者教授当为真仙。陶弘景《登真隐决》卷下说: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讳告南岳夫人口诀。魏华存的父亲魏舒,字元阳。《晋书》卷4l《魏舒传》曰:舒少孤,为外家宁氏所养,40余岁,郡上计掾察孝廉,后因对策升第,进入仕途,至晋武帝太康(280289)时,官至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后升至司徒,赐安车驷马。太熙元年(290年)卒,时年82岁。
从目前保存的资料来看, 《顾氏文房小说》所收《南岳魂夫人传》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一些史实。魏夫人,幼年好道,静默恭谨。读《老子》、《庄子》,志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经 常服食胡麻散、茯苓丸,吐纳咽液,摄生夷静,亲戚往来.一无关见。本想外出选一名山洞府修道,父母不许,年24, 强适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幼彦,生二子,长子曰璞,次子曰瑕。幼彦后为修武令。夫人心期幽灵,精诚弥笃。二子成人,乃离隔宇室,斋于别寝。精诚思感,众真下 降,拜清虚真人王君为师,受《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金马》、《神虎真文》、《高仙羽玄》等经,共3l卷。 景林真人又授魏夫人《黄庭内景经》。后幼彦去世,值天下荒乱,夫人抚养内外,旁救穷乏,亦为真仙默示其兆,知中原将乱,携二子渡江.长子璞,为庾亮司马, 后官至安城太守。次子瑕,为陶太尉侃从事中郎将。二子位既成立,魏夫人已无后顾之忧,冥心斋静,累感真灵,修真之意,与日俱进。于晋成帝咸和九年(33)托剑化形而去。魏华存元君曾从事于服食仙药和炼丹。茅山上清派奉为第一代宗师。
杨羲
杨羲,与王右军并名海内外,并与许谧早结神明之交。据《真诰》卷20载:杨羲生于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庚 寅岁,昊人,迁居句容,似有母及弟,君为人洁白,美姿容,普言笑.工书画,少好学,读书赅涉经史,性渊懿沉厚,幼有通灵之鉴。另据《茅山志》记述:杨羲除 受《大洞经》外,还受黄子制豹法,叉从魏华存之子刘璞传灵宝五符。魏夫人教其若不耐风火之烟,欲抱真形于幽林,且可寻剑解之道,作告终之术。西城王君又教 其领日月之法。简文帝从而师之。
又据《真浩叙录》说:伏寻《上清经》出世之源,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太岁甲子.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下降,授弟子王司徒公府舍人杨某,使作隶字写出,以传护军长史句容许某,并其弟三息汁掾某某。二许又更起写,修行得道。杨某指杨羲,许某指许谧,上清经系自魏华稃元君传于杨羲后,风行于世。杨羲被茅山上清派奉为第二代宗师。
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句容人。《茅山志》记述他曾在茅山抱朴庵从事炼丹活动。《晋书·葛洪传》记葛洪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羽化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葛洪祖辈世代为官。其从祖父葛玄,字孝先,喜好神仙修炼之道,博览经传子史,学通古今,读老庄,懂医术,好弹琴,常施道术,救济百姓。葛洪的父亲葛梯,仕于吴,官至邵陵太守,以孝友闻世。葛玄曾拜左元放,得受仙经。史书记载,葛玄曾 于天台、括苍、罗浮、阁皂、南岳等名山洞府,精诚悟道修真,常辟谷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有神验,入室弟子有500余人,著名弟子有郑隐、张泰言、孔龙、李玄冲、张恭等。《全真玄门早晚功课经》内《清静经》称之太极左仙公,吴人称之葛仙公。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
葛洪少时,家境贫寒,经常到山上砍柴用来换取纸笔。1 6岁,开始读《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和道书,葛洪性情沉静,好长生道术,曾师事郑隐,隐收藏道书甚富,命葛洪经常抄习道书,经屡试,观其为可造之材,遂传金丹仙术。咸和(326334)初 年,因以前击败石冰有军功,赐爵关内侯。闻南方盛产炼丹用的丹砂,便请求到勾漏县(今广西北流县)作县令,向南行至广州,被广州刺史邓岳留住,葛洪即隐居 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著述不辍,养生修道。他一生学识渊博,著述甚多,现存的有《抱朴子》、《神仙传》、《肘后备急方》等。葛洪在《抱朴子》中,将早期道教 思想系统化,并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认为修道要以忠孝仁信为本。同时,强调要广行阴德,大积善功。否则,不能长生。葛洪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 仙,当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虽不作恶事,而口及所行之事,及责求布 施之报,便复失此一事之善,但不尽失耳。”(《对俗》)葛洪认为,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成为求长生、证大道的必由之路。
《抱朴子》内篇讲神仙方 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他对道的论述方面,提出道的本体曰玄,视玄为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玄可以产生天地万 物。玄和道一样,是天地人万物生成的最初根源。正如《抱朴子·畅玄》说:“夫玄道者,得之乎内,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思玄道之要言也。”这为 体道修玄之士如何明道修真指明了方向。葛洪在中国道教史和科技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学识渊博,成就众多。站在道教的角度来说,葛洪所著《抱朴子》一 书,对神仙可学、长生可致的理论,至今对道门人士坚定道心,淡泊名利,具足正信,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葛洪那种勤于道业,著书立说,思辨正伪,把 学道与追求长生作为一生的奋斗目标,值得后世学道者效法。
在修道中,葛洪主张存思守 一之法。他说:“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所以,百刃无所措其锐,百害无所容其凶,居败能成,在危独安也。”(《地真》)守一,主要是意守丹田,按照传统丹功 中的说法,就是筑基中的守中,通过意念使思想集中在身体某一丹田,达到身心愉悦,心肾之气相交,身内阴阳平衡,阳长阴消,精全气全神全。
葛洪还主张修仙民生,要行 胎息之法。所谓胎息,即炼功至一定程度,元气集丹田中,此时全身气息归于一处,似乎不用口鼻呼吸。葛洪说: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 成矣。葛洪关于养生方面的论述,可以从《地真》中了解到。他说:是以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昕,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 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又说:不欲甚劳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 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次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 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成多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行自然之理也。这些论述,对增进人类健康来说是至理良言,对道门人士来说 是日常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他指出对于修道证仙的方术要多闻而体要,见识要广,不要偏修某一门方术。这对某些修道者终生死守旁门小法,不悟大道玄机,是 一个忠告。
此外,葛洪炼丹术(这里指 外丹)至今仍是一个谜。《抱朴子》内篇中的《金丹》、《黄白》、《仙药》谈到制炼丹药及外丹术。葛洪说:“夫金凡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 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之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今天看来。外丹术只在书中有记述.当年葛洪炼丹肯定已得到其中奥秘,但由于时代的变 迁,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贤达好道者,早已将此术深藏洞天,或仙药妙方,早已失传,至今仍是悬案。
陆修静
陆修静(406 477年),南朝刘宋道士,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其父陆凯曾是三国时东吴名相。《茅山志》记载:真人足庶有重轮,足有双踝,掌有大字,背有斗文。陆修静笃好文籍,尤好清静养生,对周易象数、河洛图谶等均感兴趣,性喜道术,精研玉书,勤而习之, 不舍寤寐。后来弃绝妻子,坚志入山修道,起初隐居云梦山。他为了继承道业,搜集道书,寻访仙师高道,曾历游名山洞府,只要听到何处有异人,皆不远千里而拜访。元嘉三十年(454年).他来到建康卖丹药,时宋文帝命左仆射徐湛之请他人宫讲道。旋即人宫,论道说玄,不舍晨夜,孜孜诱劝,未显倦容,帝服膺尊异之。这时,太后王氏雅信道教,崇拜黄老,行门徒之礼于先生。后避太初之难,离京南游,游至庐山,因慕庐胜景,遂止于庐山,于宋孝武大明五年(461年),选址庐山东南瀑布岩下,建立道馆,后名简寂观,他在这里度过了长达17年的隐居修道生涯。宋明帝即位,思弘道教,欲以清静济民,屡诏陆称疾不赴。后于泰始三年(467),再赴建康,为帝讲道,礼遇甚厚,于北郊天印山,修筑崇虚馆,供陆修静居住修道,大约10年。在此期间,他大阐道学真风,朝野关注,门徒剧增。后返庐山,三月二日,于庐山解化。据《道门通教必用集》说:    明元年(4 7 7年)正月,忽谓门人曰:吾迫于恩命,违其宿,尚今将还旧山矣。弟子讶之,至三月二日,忽然解化,肤色辉映,异香芳郁。仙化后三日,庐山信众见车从霓旌纷然归旧址,不久,不知所在。谥简寂先生。宋徽宗封其为丹元真人。
陆修静对道教的最大贡献是他将长期收集的众多道经加以校刊整理,辨别真伪,把经戒、符图、方药等道书1228卷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类,简称三洞,其主要是由上清经系、灵宝经系、三皇文经系构成的,他于泰始七年(471)编定《三洞经书目录》,开创了中国道教最早的道经总目。
陆修静自称三洞弟子,这与他一生所学有关,他著述《道门科略》,整顿改革天师道组织;他在建康崇虚馆得杨、许真经手迹并加以整理,风行于世。他从茅山殳季真处得到了《上清经》,从句容葛粲处得《灵宝经》,又获得《三皇文》。《云笈七签》卷5《齐兴世馆主孙先生》中有得到杨、许真经手迹的记载。泰始三年(4 67年)陆修静从庐山入京,居崇虚馆,得到朝廷收藏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的真迹,他早年就开始收集道教经书,尤其对上清经系的搜集更为突出。《玄品录》卷3记载他南诣衡湘九疑,访南真之遗迹;西至峨眉西城,寻清虚之高躅。这里南真指魏华存元君,清虚指王褒真人,他们都是早期上清派系的重要人物。
陆修静考订灵宝经文,撰写灵宝斋仪,据传他撰斋醮科仪达百余卷,但大多已佚失。目前,《道藏》保留下来的有《灵宝经目序》、《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 玄灵宝五感文》、《洞玄灵宝斋说光浊戒罚灯祝愿仪》、《陆先生道门科略》等科范道书。道教斋醮法事活动的意义是宣传道教、弘扬道法的特殊形式,一方面是道 教徒日常修行的功课,另一方面也用来为帝王或世俗民众祈福禳灾,祈愿国泰民安。斋醮法事属于祭祀祈祷活动,有道观设坛上供、焚香诵经、书符念祝词、请神降 神、踏罡步斗、上章申表等仪式。陆修静斋法的目的是以礼拜、诵经、思神等来检束身心口三业,说明斋醮在道教活动中的重要性。陆修静说:是故太上天尊开玄都 上宫,紫微玉笈,出灵宝妙斋,以人三关躁扰,不能闲停,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 神。用此三法,洗心静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陆修静制定了九等斋凡十二法,对于洞真上清斋法,他规定有二法:其一法,绝群离偶,无为为宗,寂胃虚申,眠 神静    ,遗体忘形,无与道合。其二法,心斋,疏瀹其心,澡雪精神。由于他规定了上清、灵宝、三皇斋法的品次,且考订《灵宝经》真伪,又编制了大量灵宝经仪范,在齐初,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在齐粱时代超过了上清派。《真诰》卷1l注曾记载: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的庙会,上清派信众作灵宝唱赞,这显然表明灵宝派信众在当时的影响力。
总之,陆修静整理三洞经 书,对上清灵宝三皇经系进行系统汇集,且撰述大量斋醮科仪,唐朝吴筠说:斋戒仪范为将来之典式焉。无论是站在整个道教,还是从上清派的角度出发,其贡献都 是非常突出的,茅山上清派尊他为第七代宗师,应是当之无愧的。陆修静门徒众多,最著名的弟子有孙游岳、李果之等。其中孙游岳继陆修静之后,大振其教。
陶弘景
陶弘景(456 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吴荆牧浚七世孙,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宋孝建三年丙申(456年)四月三十日,出身南朝士族,幼好学。《南史·陶弘景传》说: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10岁,见淮南八公事,便嗜养生说,及长而不肯婚。《茅山志》载:仁齐诸王侍读,年20余,从兴世馆孙(游岳)先生咨禀经法,茅山获前真杨、许手书。这表明他做过侍读一类的小官,在未辞官之前已拜孙游岳为师,得受符图经法浩诀等。他尝言:心中恒如明镜.触形遇物,不觉滞碍(《茅山志》卷11)。据传他得到杨、许真经手迹,正值南齐武帝永明六年(488年),从这时起,他就开始了计划启假
东游寻访上清道经的行动。果于永明八年,东行浙越,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谒居士谒居士杜京产于太平山,于太平山寻钟义山,于北山谒米僧标及及诸处宿旧道士;于天台山,又获真人手迹10余卷,游历山水200余日,乃返原处(事见《云笈七签》卷L07《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永明
八年 (490年),除奉朝请。永明十一年,乃脱朝服,挂神虎门,拜表辞职,时年37岁,退隐茅山开始了长达5年的修道历程。史书记载:他曾在茅山炼丹,弟子受经法者3000余人。陶弘景既信奉道教,叉信奉佛教,隔日轮流朝拜。曾梦佛受记,名为胜力菩萨。去贸县(浙江宁渡)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陶弘景于梁武帝(萧衍)大同二年(536年)仙化,住世81岁。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宗元翊教真人。
陶弘景隐居茅山后,将一生主要精力放在弘扬上清教业上,辞官隐居茅山的他已无心于功名利禄,如他在《华阳颂》15篇 其中一首题为《业运》的诗中说:“济神既有在,去留从所宜,灵迹何显晦,冥途自相知”梁代萧衍称帝后,多次请陶弘景出山做官,他曾画一图,七有两牛,一牛 自由自在地散放在水边吃草,一牛被套上金笼头,由人牵着向前迈进。这表明了他入道的决心,不欲重返仕途。《南史,陶弘景传》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 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卷76)。武帝敕所在每月给他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天监十二年(513年) 陶弘景出外寻求药物时,粱武帝又使司徒慧明迎旧岭,道中书敕相望,仍然希望陶至都下。事后,至天监十三年,派人在茅山雷平山北为陶专门修筑朱阳官供其居 住。后来,朝廷又为他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粱统治者中达官显贵拜在他门下众多,争相作他的弟子,可见他的道业与名望是何等之高。陶弘景在羽化之前,曾 作顶制诗:“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武帝大同(535 545年)末,士人竞谈玄理,不习武事。到了太清三年(549年),侯景篡乱,梁武帝萧衍困死于台城。后简文帝萧纲遇害,正在昭阳殿,验证了他羽化之前的诗。
据《云笈七签》记载:陶弘 景隐居茅山后,又得到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真经手迹。于是,登岩告静,自称华阳隐居,书疏及代名,均用此号,特爱听松涛风声,庭院皆植松树,居处乃造三层 楼,楼下自居,其上弟子居,楼中接待宾客。他在茅山潜光隐耀,内修道术,深诚所诣,远属高人,身长七尺八寸,为人性圆通谦谨,心如明镜,与物斯应。他深慕 张良之为人,率任清虚,飘飘然有云霞气,其所修为,皆自得于心,非傍识能及。他学以致用,地理与历算,文不空废。造浑天仪,暗合天机,与天相会。另《云笈 七签》卷5经教相承部《粱茅山贞白陶先生》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4说:陶弘景尤好五行阴阳,风角气候,太一遁甲,星历算数,山川地理,方国所产及医方香药方剂,虫鸟草木,考校名类,莫不熟悉。善隶书,不类常式,别作一家,骨体劲媚,琴棋骑射,亦皆领括。陶弘景在星历算数方面的成就,应属古代科技。如他校正历法汉熹平二年(173年) 丁丑冬至,加时在日中,而先天实以已亥冬至,加时在夜半.凡差三十八亥,是汉历后天二日十二亥也。陶弘景在星历算数方面的另一成就是作浑天仪,高三尺许, 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二十八宿度数,七电信行道分明,中星见伏,早晚以机转之,悉与天相合。云:此道所须,但百史官家用。另外,陶弘景首提茅山似已 字,如《真诰》中说:山形似己,故以句曲为名。
陶弘景学识渊博,精通道学及天文历算地理医药学等诸多领域,且成就众多,据统计,其著述有80余种。《茅山志》卷9述列有:《登真隐诀》24卷,《真诰》l0卷,《草堂法师传》1卷,《本草集注》7卷,《药总诀》2卷,《肘后百一方》3卷,《效验施用方》10卷,《合丹节度》4卷,《梦记》1卷,《炼化杂术》I卷,《太清玉石丹药集要》3卷,《太清诸草木方集要》3卷,《服云母诸石方》1卷,《服饵方》3卷,《灵奇秘奥》1卷,《消除三尸诸要法》1卷。另外,还有诸弟子编撰的《隐居集》1卷,《陶先生文集》30卷,《陶先生内集》15卷,《周氏玄通记》4卷。《茅山志》卷9《郑樵通志艺文略·茅山道书目》还列举有陶弘景所撰《道德经注》等22种著述。《茅山志》记述举列的这些道书,除《登真隐诀》、《真诰》收在《道藏》内,其余大都佚失,另《道藏》还收有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养性延命录》等道书。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一 书,收集了上自黄帝、神农以来,下及魏晋之际道家养生至理。全书分上、下卷,上卷为《教诫》、《食诫》、《杂诫祈禳》;下卷为《服气疗病》、《导引按摩》 等,书中多言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之方。另《真灵位业图》以图谱形式,列举上清派所奉神灵仙真名导,陶弘景排列了上天至地上天神地祗次序的真灵谱系,反映了道 教信仰众多神灵的情况。茅山上清派奉为第九代宗师。
刘混康
刘混康(1036110年),字混康,一字志通,晋陵(今江苏常州)人,景佑三年1036年)十二月二日生。l3岁, 从泰和观汤含象学道。一夕,梦神告曰:汝欲学仙,当择名山。曾感世无良师,每静夜登坛,散发焚香,以天为宗,后闻茅山华阳洞天毛奉柔宗师有道,遂拜为师, 悉数传授大洞经教,居积金山,常有五色云雾,结为楼殿。一日,有三羽士造其庐,指庵之东面对混康说:你即居此,孢神守中,德惠及人,无愧前人。又顾混康眉 间曰:此无作之地,道之所尚,不可有疵。用手扪之,次日瘢即消失。元佑间,哲宗皇后盂氏误吞针刺八喉中,没有大夫可以取出,宫中早已闻知混康为一代高道, 有司上奏,下诏进宫,以茅山道符让孟氏吞服,而后吐出,针刺符上,宫中一时传为神谈,混康由此声名大振,赐号洞元通妙法师,令住持上清储祥官。绍圣四年(1097年)敕江宁府,即所居潜神庵建元符观,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上清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阁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徽宗加号元符万宁宫,赐九老仙都君玉印,景震玉檑具剑,御制诗颂书画,赐予不能悉记(《茅山志》卷II)。徽宗赐刘混康敕书并诗达70余通.其中崇宁五年( 1106)九月一日,御制并书《葆真观妙先生归山》诗:“当年问道属高人,曾揽霞衣到紫宸。身是三山云外侣,心无一点世间尘。”崇宁二年(1103),赐号葆真观妙先生;崇宁五年(1106年)七月,加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大观二年(1108), 应诏出山,群鹿遮道.混康示意让其离开,一鹿触车而毙,遂埋于路左。这时,又见自己所畜养仙鹤,闻召飞去。面对此景,混康说:鹤去鹿毙.吾无还期。四月, 至京馆,于储祥官新作元符之别观。是夜,梦见天帝召见。清晨,徽宗亲临惜祥宫,将当夜所梦之事上告。并诵《大洞经》。当月十七日,临午时羽化,享年72岁。徽宗下令派遣使者,护灵柩还茅山,葬叠玉峰。特赐静一,备受礼遇,并特诏藏真观为祠室。
16、第二十六代宗师笪净之
笪净之(10681113年),金陵(今江苏南京)人,父得一,好道术,乡里尊称达翁。余杭有杜道士,自匿其名,尝从达翁游。熙宁元年(1068年)净之将生,父梦杜投其家,感到奇异。净之出生后,及长,与一群儿童游戏,辄画地为道家像,父携之到茅山,刘混康宗师见而奇之,说;是子他日,人天之师也。净之喜跃,誓不归家,父亦欣然答应在茅山
学道。元佑间,奉旨入朝,刘宗师令住持上清储祥官,净之归主元符宫事。净之美髯身长,丰骨异俗,每次入朝,为上加赏。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赐号守静凝和法师,兼领崇禧观,凡皇室为茅山修建道观及山门之请乞,精心操办,并撰集科仪,营救贫乏,尤所致意。政和三年(1113年)七月三日,召门内弟子。说:我今46岁,昔先生尚授记,以为过叨,现在想起,朝廷厚恩,寿当不逾于此。遂索笔,书遗表,沐浴更衣,泊然而逝。葬藏真观之山。后遗表上奏天子,诏赠冲隐先生,爵及父母。其著名弟子有俞希隐、徐希和。希和得旨,嗣传印剑及上清经法。希隐入青城山,传上清道法。
阎希言
明代中兴茅山乾元观的 高道阎希言,一生颇多神奇传记。当时,南京大理寺卿陈文烛为其撰碑文《乾元观记》(现存乾元观内);刑部尚书王世贞为其立传《阎道人希言传》(收入《四库 全书》),碑文谓:“其徒李合坤既请王元美大司寇赞而传之。”(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大司寇,刑部尚书别称)清《茅山志》卷9《阎道人》,系笪重光据王世贞《阎道人希言传》的节录本。
    阎 道人云游四方,不修边幅,不戴道巾,小梳发髻,博得“阎莲头”雅号。常穿粗布夹衫而无衬衣,着鞋而无袜,体重三百斤,其大腹便便形象可以想象。然而他行动 敏捷,胜于少壮。盛传夏天赤膊于烈日不流汗,隆冬黹冰而浴不惧寒,最不可思议的是,积尿缸中以尿洗澡.浴后任其自干,而不觉臊臭。喜饮酒,量不大,酒酣则 放歌道情,自娱娱人,外出常有孩童雀噪相随。问道人百岁他应之,问二百岁他也应之。一般从不与人谈及个人历史,向其求教延年冲举之术却不应,唯劝人广行阴 骘,常多施予,勿淫勿杀,勿恚勿忧,勿多思而已。他教导徒众:心无不存谓之照,欲无不泯谓之忘。又曰:喜中知止则不喜,怒中回思则不怒。能咬此二语,便入 忘境。
    阎 道人名垂青史,其最大的功绩在于修复茅山乾元观,他初到乾元观,于观左右栽植桃杏,春季花开,满山锦绣。又引山泉灌溉水田,年获稻米三四十石。当时道观仅 存山门两舍,阎道人游说金陵诸多公卿名士,如李司寇、王中丞、王鸿胪等权贵赞助,修复了乾元观殿堂楼阁.成就了一番道业。
    阎道人与王世贞交往颇多。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 之冬,道人途经王世贞私家山园,王世贞设宴款待,席间道人坦陈家史.自言山西人,二十七八经商自给,有家室,纵欲患病几死,遇师诲之坐功得以康复,后弃家 学道。其时嘉靖乙未、丙申问。王世贞觉得“道人漫应人多矣,安知不复漫谓我,我蛄漫应之,相与失笑而别”。且为道人测算,二
十七八岁在嘉靖乙未、丙申(15351536年)间,道人生于1508年,万历十六年(1588年)仙化,高寿80,的确可信。
    万历十六年(1588年). 阎道人拜访王世贞,意在请王为其撰写传记,王逗道人曰:写道观不写道人行吗?阎道人直言:怎可不写道人,我实仰慕先生文采,先生也早悉于我。后数日一往, 问文成否,得知未成,心颇不快,使其徒相促。王世贞怪其何急于此,原来道人与众多茅山高道宗师相似,预感天庭召唤。阎道人升仙更显神奇,沐浴三番,移枕坐
地,又说道人不当卧床,趺坐不僵,十月犹暖,气色安闲,汗沾胡须如珠,入龛后,移人乾元观,时时启龛视之,百日犹若生时。
王世贞《阎道人希言传》:“道人游行人间者五十余年,灼然著声者垂十年。出无恒向,诣无恒主,宿无恒夕,忽然而来,忽然而去;无住为主,无念为本,无相为宗。其真有道者耶。”此论希言道人崇尚'无为,道纯德备.可谓一代高道。道人临终遗教:“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齐家治国平天下.”亦道亦懦,兼具儒家风范。《乾元观记》篇末写道:“希言深于《易》者也,儒而道,道而仙,吾安能窥其际哉。”这又是喻其儒道双修的明证。
笪重光
笪重光(16231691年).宁在辛,号君宣,隐居茅山后,改名蟾光、传光、江上光、逸蟾。号郁冈真隐、扫叶道人。世称郁冈居士、江上先生。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年),句容望仙乡(今属江苏句容市白兔镇)茅庄村人。家道殷实,为当地大户。重光幼年勤奋好学。叔祖笪金镜,好善乐施,常惠济于茅山道观,他因受家庭影响,从小接受了道教思想。清世袒顺治九年(1652年),笪重光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时年29岁,授刑曹晋郎中,关中恤刑。顺治十五年(1658年).官升湖广道监察御史、江西巡按。就在这个时期,笪重光困一次秉公断案,牵扯到当朝权相珠和余国柱,为谗言诬陷中伤,他深感仕途艰难,遂生辞官归隐之心。顺治十六年(1659年),他辞去官职,初居镇江第一楼街,聊以诗画自遗,当年即归隐茅山郁冈峰.开始了潜心修道和作画写诗的生涯。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在茅山作传世名画《松溪清话图》.画中反映了他隐居茅山“复得返自然”的心境。
笪重光是全真教传人茅山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为全真教在茅山地区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清康熙二年(1663年), 全真教振兴之祖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门徒长途跋涉至茅山、南京、杭州、湖州等地立坛传戒,皈依弟子达万余人,其中笪重光皈依其门下。王常月是道教中的 广大教祖,十方善士很多都是他的法裔,其中笪重光、伍守虚、金筑老人,都是当时道教中有名的启派师,他们在各地谈经说戒,创立了不少龙门启派师(刘厚估 《白云观与道教》,文载《道协会刊》)。对于笪重光为龙门启派师,《道藏源流考》也有类似之说:笪重光系道教龙门派第八代启派师。目前,道教全真教开坛传 戒中的《初真戒》为王常月撰,该戒后序为笪重光所写,署名郁冈居士笪重光。时值康熙十二年(1673年)。
王常月传戒弟子黄守中、陶 靖庵、吕云隐等,在苏杭湖各地宫观传戒开创龙门支派。笪重光则于茅山郁冈峰修建扫叶楼、松风阁,并同茅山乾元观住持孙玉阳弘扬全真教义。孙玉阳拜沈常敬为 师,沈常敬又与王常月为同辈。这期间还有“阎蓬头”也在大力提倡全真教,经过笪重光和几位全真教徒的努力,后来茅山的乾元观、玉晨观、白云观、仁佑观、德 佑观,先后被改为传授龙门派,或龙门岔支派,全真教龙门派在茅山山极为兴盛。
笪重光对茅山道教的另一大贡献是在元朝刘大彬《茅山志》的基础上。编撰了元末至清初茅山道教历史沿革的清《茅山志》。清《茅山志》编撰于康熙八年(1669年),这时笪重光已隐居茅山达10年之久。清《茅山志》与元刘大彬《茅山志》相比,增加了一些内容,如茅山全景图,宫观名泉洞记、明清诗词及道秩考等。今天看来,清《茅山志》记载茅山道教事件太简略。如元《茅山志》卷11《宗师传记》中在记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时,明文写进其为句曲朱阳里人,而清《茅山志》在记朱自英传记时,就省略了该句,明清两朝道教事件就更简略了,这是清《茅山志》的一个缺点,但它毕竟记载了元末至清朝三百年间茅山道教历史沿革和传承之史料。
笪重光在作画写诗方面的成绩,《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有这样的评述:笪重光精鉴赏,工诗文,尤以书画名重一时,书法苏(轼)米(芾),笔意超逸,与姜宸英、汪士祯、何焯齐名,台称四大家,最为王文治所称服。康熙八年(1669年)至十三年(1674年).笪重光继《松溪清话图》之后,作《茅山春游图》、《仿元人山水》等(收录于《虚斋名画录》)。康熙十二年(1613年)至十三年(1614年)春,笪重光患脚病,著《书筏》、《画筌》两篇传世。他在《画筌》后记中写道:“仆以患足,守拙深山,离群索居,同于木石,偶著有《书筏》、《画筌》二篇,聊以遣怀,非敢自谓解事也。”(《艺林备著丛刊》)这些传世名作,都是他归隐茅山后创作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于十二月二十九日进入茅山地区,笪重光应诏前往迎驾康熙帝。笪重光曾作诗一首,真实反映了此事。诗道:“句曲城东紫气屯,回銮午夜宿农村。只今四海为家日,不遣儿童避至尊。”可见,爱好诗闻书画的康熙皇帝对他亦格外器重。
笪重光羽化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 他在清代是茅山道教集大成者,坎坷的仕途生涯,使他对人生有了一个彻底觉醒的认识,他辞官归隐茅山,真正寻找到返璞归真的人生归宿,以至后来在茅山地区宣 传和弘扬全真道教义,编撰清《茅山志》。同时,作画写诗,聊以自慰,其精神寄托是道教思想伴随着他面对困境,向往未来。
黎遇航
黎遇航(19162002),道名黎顺吉,民国五年(1916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生于江苏金坛县西岗乡西城村。刚出生7个月失母,由祖母抚养,5岁 时祖母过世,其父只好将他送至姑母杨黎氏处抚养。其父黎洪春,业瓦工,不幸因石灰爆炸使眼睛受损坏,不能到高处作业,生计遂渐艰难,遂生遁入玄门之念,入 茅山元符万宁宫西斋道院拜道教正一派耿云清为师。他白天在道观劳作,夜晚跟师父诵经。黎洪春入万宁宫后,因牵挂儿子,便禀明师父将儿子从妹妹家接到万宁宫 中,自己抚养。因而黎遇航自小就随父生活于道观之中。黎遇航天资慧敏,举止有礼,深为耿云清道长及观中道众喜爱。耿云清道长指命其徒徐龙田法师,收黎遇航 为徒,取道名“顺吉”,意为“顺太上无为之法,兆我教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瑞吉”,时黎遇航年仅5岁。 黎遇航长期生活于道观,耳濡目染皆为虔诚奉道、修养长寿的一套道教规仪,逐渐成了一位如法如仪的道士。加之观中为了培养青年道士,还聘请了当地知名的教师 吴济之先生到元符万宁官设馆授课(吴济之抗战时参加新四军)。黎遇航得名师授学,品学均长进甚快,成为道观之佼佼人才。他既能诗词文章,又能从事道教斋醮 音乐,作超度祭炼法事的高功。十八九岁时,师父徐龙田就要他承担起为道观带徒的责任,于是他很年轻就成了有3个徒弟的师父。1937年 日军侵华,“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茅山人心浮动,惶惶不安。一天晚上,父亲黎洪春对儿子黎遇航说:“顺吉,你带上徒弟去安徽吧。听说,日本兵过来越来 可凶得狠,鸡犬不留。据说安徽那边的部队打鬼子。”过年冬,黎遇航便带徒避难,没想到刚到安徽含山,师徒便走散,只得单身辗转流浪。他到过湖北武汉、湖南 长沙、江西吉安,在吉安偶遇与茅山紧连的磨盘人周长青,周与新四军有关系,不久周带新四军先遣队东进,黎遇航便随之返回茅山,投入抗日的洪流。陈毅率新四 军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后,他曾当粮食保管员,并做情报联络工作。当时黎遇航年21岁。
1938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日军对茅山进行残酷的扫荡、大屠杀,仅茅山三宫五观的道士,就被日军屠杀了23名,黎洪春亦因拒绝给鬼子带路,被日军刺杀于华阳洞顶的石头山上。黎遇航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入了抗日工作。抗战胜利后,他仍回茅山西斋道院,任茅山元符万宁宫住持。1949-年新中国成立,黎遇航在茅山下泊宫从事教育工作,从1951年至19577月在该校历任教师、校长。1953年被选为句容县人民代表,1954年又被推荐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574月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他被选为常务理事并奉调到北京白云观担任中国道协副秘书长。1961年,中国道协召开第二次全国道教办代表会议,黎遇航被推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道协被追停止工作,黎遇航被疏散带薪回到茅山。他并未因此而消沉,而是热情参 加地方的血防与节制生育等方面的宣传工作,并参与撰写《茅山抗日革命史》。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恢复工作,在第三次道教办全国代表会议上黎遇航当选为第三届中国道协会长,同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中国道协召开第四次道教界全国代表会议,黎遇航连任会长职务。1987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兼任垒围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同年中国道协创办《中国道教》,他又兼任杂志社社长。1990年中国道教学院成立,他担任院长。黎遇航能诗文,撰写有《道教信及教理教义》等论文及诗词数十首,均刊载于《中国道教》杂志,有诗集《华阳诗词》出版。
2002 1220日,黎遇航逝世于北京。2004325 日, 黎遇航骨灰安放仪式在茅山元符宫西山门半山腰茅山已故道±羽化处隆重举行,参加仪式的有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江苏省宗教局一处副处长米其智、镇江市 文化局副局长、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史建和、句容市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王林以及句容、金坛市宗教局负责人,还有句容市道协、茅山道院、金坛乾元观负责 人,黎遇航夫人沈文英、儿子黎明以及亲戚、朋友、学生等近100人出席了骨灰安葬仪式。
朱易经
朱易经(19172007),江苏金坛建昌人,8岁时,由于家境贫寒,父母送他到茅山乾元观出家,皈依全真道,师从赵容海道长,曾得益于师公惠心白传授道教科仪,属全真龙门派贫支阎祖派。他出家后开始识字念经,打水扫地,样样都干,18岁不仅学会了道教的经文,而且在各方面已成为一名合格的道士。抗日战争期间,在一次日军扫荡时,由于他外出才幸免于难,观内住持惠心白等12名道士被日军杀死,乾元观被日军烧毁,在此情况下,朱道长来到溧水、杭州等地道观居住,以做道场来维持生活。后参访学道于南京斗母宫、二郎庙,苏州伍子胥庙,上海桐柏宫、三茅宫等地道观,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山三宫五观合并组建茅山道院,朱道长和茅山道院其他道士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走自食其力、劳动自养的道路。1953年,朱道长被分配到茅山积金峰南腰的元符宫搞养鸡、养兔子等副业。1960年初期,朱道长又和道友们办起了石灰窑厂和纸箱厂,同时发展编织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一边念经、一边生产,过着自给有余的生活。“文化大革命”时期,朱道长被迫离开元符宫,下放到当地生产队劳动为生。1982年,朱道长和7位老道长先后回到茅山道院,开始恢复修建道观,新塑神像。1984年,茅山道教协会成立,他被任命为会长和道院住持。朱道长曾经先生当选为中国道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镇江市道教协会会长、镇江市政协常委等职。200412月,朱道长被礼聘为句容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