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道教新闻 >

句容市道教协会“崇俭戒奢”主题教育玄门讲经

时间:2022-08-01

目    录

 

 

崇俭戒奢  正心为本 1

以史为鉴  黜奢崇俭 6

去奢屏欲  固守精神 15

慈俭为怀  善行天下

我对道教崇俭戒奢的理解 28

奢俭从戒  颐养精神 35

从《太上老君外日用经》谈俭朴之道

浅论太上之宝 45

剥尽“奢”中“假”  方得“俭”中“真”

清心戒奢  富心致俭 59

 

 

 

 

 

 

 

崇俭戒奢  正心为本

邹  熙

祖师慈悲,各位高道大德吉祥。承蒙道祖玄恩,今日有幸和诸位道友一起学习。所讲主题是《崇俭戒奢,正心为本》。

崇俭去奢,本是生活的美德,也是道教的优良传统。现代社会物质丰裕,一些人已习惯奢侈浪费,或饮食无节制,或任意糟蹋丢弃,或暴殄天物、不知惜福。这些不良现象也侵蚀到道教界,影响到教风建设和如法传承。因此,必须在道教界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教职人员必须坚定秉持“以戒为师”的教诫,勤修戒律,熄灭诸恶。同时引导广大信众皈依“道、经、师”三宝,净化“身、口、心”三业,稳固树立对于三宝的正知、正见、正信。

如何加强自己的戒律修持?如何发挥道教徒的时代价值?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崇俭戒奢,正心修身。

  • 崇俭,入道之基

何为崇俭?就是以俭约为行之纲纪,并奉俭为本。记得刚入玄门时,所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参拜神灵。首先立身中正,澄心涤虑,心中默念祖师圣号,双脚微微呈八字形,叩拜的时候双手交叠呈十字形,起身时左手抚摸着一颗向道的心。大家想一想本字怎么写?一撇一捺是八,双手交叠是十,还有一横是向道之心,这就告诉我们每叩拜一下就是太上道祖的八十一化,同时也告诉我们修行就是一个崇俭返本的过程。

为何崇俭?

奢者多忧。现在一些人喜欢炫耀,喜欢攀比,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变得浮躁。比如前段时间的周某朋友圈炫富事件,官方的通报已经下来了,不仅害了自己,还牵连家人。

俭者多福。说到这里想到一个词“人定胜天”。以前觉得一直有问题,说人怎么能够胜天呢,现在突然明白了,不是说人一定会胜天,而是说当你心定下来的时候,当你意志坚定,心力足够强的时候也许会产生现实扭曲力场,物随心转,这叫人定,它能够胜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一个人的力量很强大,很慈悲,他散发出来是正的能量,连他周边的人,也会感受到那种慈悲的心态,每个人都会慢慢变得慈悲一点。

  • 戒奢,修道之要

什么是戒?首先戒是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戒,就是我们修道之人的思想准绳,它为我们划分了善恶的界限;其次戒是律法,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它是我们道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再者戒就是正,我们看“正”这个字的笔画,一止,意思是什么不可为,就是正;当然,正字里面,既包括上,也包括下,共用一点,也叫上下都在其中;而有的人不服气,说,我就不想正,那么不正,就念作歪;歪久了以后,人走到头了,这个时候就叫倒,所以不正就歪,歪了会倒。

一些人说我想要斋戒,就去报了养生班,吃几天素,甚至去修炼辟谷,回家之后发现并无改变,他们以为斋戒,此斋戒并无功德。为什么?因为他们追求的其实是顺心,而不是心静。因此修道之士,崇俭去奢,自浮返朴。应以清心为斋,克己为戒。

如何戒奢?我觉得是守,守俭去奢。大家知道,药王殿里的孙真人像一般是这样一个图,座下一只虎,手里握着龙,这是孙真人医虎针龙的故事;而另一层意思是这样的:龙代表着东方,代表体内的肝气,主升发,大家想象一下,我们所画的龙一般都是飞腾向上的,但升起的龙一定要降着点头,因为气继续上升就会到达我们的头部,我们无处发泄就会发火,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而我们去看画虎的图,最凶的虎是什么样的,是下山虎,对不对,虎是主屯主降的,任何东西不能只升不降,也不能只降不升,保持升降的平衡就是守,守俭去奢。玄门修丹,必须要把神气降服,才能炼成大丹。为什么呢?因为神不乱走,才能心安,气不涣散,才能身安。神气合一,不落后天,才能生出法身。

太上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俭。所以道祖提出绝仁弃义。为什么要说弃掉仁义呢?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发现《冲虚真经》杨朱篇中也讲道:“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为什么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他都不拔呢?从道家的“全生”观念来看,你拔我一根不行,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道祖又说,大道废有仁义,你越标榜,百姓越追求忠孝、仁义。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图,但是为什么后面出来假孝呢?为了一块牌坊,一个名声,做出伤天害理之事!这就是杨朱反对的,别为后世开一个沽名钓誉的头,你开一小点,后世就不可收拾。所以他想利天下,只是用更高境界在讲如何治理天下。南华真经:古之至人,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这是一种大爱,当这种大爱出来了,天下大和。那我们道徒该如何去践行呢?

  • 正心,行道之梯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衣食坐卧皆是修行。修行首先需要正心,就拿过斋仪式来说:

“自省”,过斋之前要念供养咒,告诉我们要用心想想自己有什么资格和德行接受他人的为这顿餐食而做的服务?

“计量”,心里想着自己所吃的每一口饭,会有许多人付出辛勤劳动。我们不耕不织,却在此安然享用,由此生起感恩之心,杜绝浪费之念。

“防贪”,用餐时应该保持正心,不起贪念。饮食中常有的两种状态,合口味就拼命贪吃,《道德经》:“五味令人口爽”,过于追求享受;不合口味就心生烦恼,这就被外欲牵缠,失去清静了。

“正药”,饮食不是为了长得好看,也不是为了贪吃美味,而是为了维持生命之必需。姑且将饥渴视为人身与生俱来的疾病,食物不过是疗病良药。

 “道食”,众生一粟米,大如须弥山,吃了不修行,披毛戴角还。我们吃饭,是为了修行、为了成就大道、为了利益众生。

因此崇俭戒奢,正心修身,无论在道在俗,都是每个人应有的认知。

结语

“崇俭戒奢,爱物惜福”,就是我们新时代道教徒奉道行事应有的态度,“绝仁弃义,以达全生”,这一番自然和谐的社会盛景,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是我们讲经说戒的目的所在,所以,俭的目的,便是返本;戒的最终,便是无戒!

太上度人,崇俭戒奢。正心为本,与道合真!以上便是道末在修习过程中的一些浅解与心得,与诸位分享。

谢谢大家,福生无量天尊!

 

 

 

 

以史为鉴  黜奢崇俭

张  殷

缘起:2022年6月以来,全国宗教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共同发出崇俭戒奢的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黜奢崇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不管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往往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能够有所成就的基础。阅先秦诸子语录,类似言论十分常见。“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讲得都是对“奢”的贬斥,对“俭”的推崇。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明确提倡的了节俭的道德风尚:“奢者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者也,宁固。”墨子也主张“食之以时, 用之以礼,则财不可胜也。”(也就是说,人的各种欲望应该贯彻使用节俭原则,应该以满足生存、健康需要为限度,去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个中道理,古人论述的可谓是清晰透彻。

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素来倡导“崇俭节用”的思想,追求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并将之与修身养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与当今社会中一些人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念正好相反。太上道祖尊道贵德,主张致虚守静,抱一守中,去奢、去泰、慈俭为先。张道陵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汉代道教组织曾在四川等地的一些主要通衢大道上设立“义舍”,内悬米肉,供行路之人免费取用。义舍中贴有反对浪费的告示:过路之人若多吃多拿,则会有鬼神来惩罚,使其生病。东晋著名道士葛洪仙师在《抱朴子》中说,学仙之人必须“恬愉淡泊,涤除嗜欲”。《清静经》指出,只有澄心遣欲,才能进入“清静”的得道境界。

上清历代祖师也都是至性澹泊,深宝慈俭,唯道是从的高道。冲隐先生笪净之在上表皇帝时也说: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俭为先,乃陛下之師宝、致道之津梁也。伏愿陛下清心寡欲以保聖躬,节財俭用以固邦本……天下幸甚。(茅山志)

我们作为上清派传承人,应当效法先圣,做到慈俭不争,抱一守中,方能得悟大道。那么,我们怎么才能黜奢崇俭呢?《抱朴子》中有言:“前事不忘,将来之鉴也”。葛洪祖师告诉我们,学习历史,才能知兴替,明得失。《易经》亦有云:“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以史为鉴,以积蓄自己的品德,这是凡历史上有所成就之人的必经之路。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往往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能够有所成就的基础。那么,黜奢崇俭,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哪些影响,道末试将借鉴历史,分析一二。如有不妥,还望各位大德指正。

  1. 黜奢崇俭对个人的意义:

《道德真经》第六十七章就明确告诉我们:“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教以老子的崇俭抑奢、少私寡欲思想作为教徒的生活准则。创立于金元之际的全真道便是很好的实践了太上道祖的俭啬之德,把物质生活的需要抑制到最低水平。七子中马钰祖师说:“道人不厌贫,贫乃养生之本。饥则餐一钵粥, 睡来铺一束草,褴褴褛褛以度朝夕, 正是道人活计。”即使是大富大贵之人家,在生活上也不能太奢华。马钰经常吟诵两句话:“纵日消万两黄金, 正好粗衣淡饭。”在道教看来,少私寡欲、清静恬淡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与财富的多寡无关。

欲是深渊。奢靡之风盛行,使人沉溺于享乐奢侈而不能自拔,丧失了心性之正,导致的是欲壑难填,久而久之就会走上玩物丧志的道路,甚至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而泯灭天良。

宋朝的蔡京在饮食上更是铺张,某次宴席,他仅在蟹黄馒头上就花费一千三百余缗(min),一缗即一贯,想苏东坡当时在黄州每月生计也仅不到五贯,一顿餐饮足以使普通人生活数十年。在《庚溪诗话》中也有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蔡京喜爱鹌鹑羹,以至于有一日梦到数千鹌鹑在梦中控诉:“一羹数百命,下箸犹未足。”在《鹤林玉露》中则描述蔡京府中连做包子都有专门的人拣葱切丝,后厨人员之繁杂、宴饮之奢华令人咂舌。

古人奢华之程度可见一斑。但是如此奢华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呢?当时世人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这本来是合乎常理的。但衣食住行,应当理性消费,简约朴素,铺张浪费,奢侈挥霍是不足取。很多人也过上了蔡京,石崇这般生活。浑身名牌,豪车豪宅,吃着成千上万一桌的美食,喝着茅台。更有很多收入不是很高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败坏自己的德行,走向深渊。最后只换来什么?那富贵的生活宛如过眼云烟,而身体上却落得一个虚耗过度,病病歪歪;工作学习上也停止了进步,成天只想着如何挣不义之财来满足自己的骄奢淫逸,最后鋃鐺入獄。

作为道教徒,我们更应该效仿祖师以清静为本,谴致自己过度的欲望,忽彼奢广,乐此俭约,方能得悟大道。不能像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玄奘寺事件一样,被欲望蒙蔽双眼,没有底线,不学四史,只知道赚钱,什么样的长生牌位都能供奉在殿堂。须知欲壑难填,长此以往,还何谈自己是个有信仰的宗教人士?还何谈:诸天炁荡荡,吾道日兴隆? 

二.黜奢崇俭对家庭的意义:

俭啬之德,不仅仅有利于个人品德修行,保养身体,也对家庭生活的稳定至关重要。《尚书·大禹谟》:克俭于家,家要想兴盛久富,勤俭治家必不可少,勤俭是中国人持家治家的基本准则。《增广贤文》中的谚语“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中,勤劳又节俭,家庭才能富足,生活才能幸福。勤俭治家,并不是要求家人过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生活,而是把勤俭作为一种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加以实践和宣传。对于家而言,勤俭也不仅仅只是为了家庭更富足、生活更幸福,更是长久以来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高尚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家庭道德的准则。

很多人都推崇曾国藩,他的家庭伦理思想却受世人赞扬。他是如何治家的呢?勤俭治家当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家训。在那样一个封建时代,曾国藩能有这样的智慧,无疑是有超越时代特性的。更为重要的以勤俭治家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勤快,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家风家规,实数少见。曾国藩不仅贯彻在平时个人生活中,而且在家中重大事件上也保持勤俭之风,比如,他规定曾家女儿出嫁的嫁奁不超过 200 两银子,也不能另外筹钱,衣服不可华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乱世中维持家道不衰。“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初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滚,过于绚烂。”

对于曾家这样的家庭来说,实在是节俭。奢侈不仅败家,还会导致其他恶性,曾国藩在家信中反反复复提到节俭,要求兄弟子孙保持耕读之家本色,过俭朴生活,避免纨绔之气,“闻弟居家费用甚奢,务宜收啬,累世俭朴之风,不可尽改。至嘱至嘱。”由此可见,曾国藩对于家族的用心良苦,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他对后辈的关爱。

三.黜奢崇俭对社会的意义:

《礼记》上就有这样一句话:“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只追求这大同,小康。太上道祖也有这样的理想国:“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想这样的社会,一定不会是西晋士族那般风流倜傥, 历史上,西晋是一个奢侈成风的时代。西晋奢侈之风的盛行,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大量的财富被用作不必要的炫耀性消费,没有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只是单纯的满足了个人奢靡的欲望。人力、物力、财力等等方面的资源被浪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事情时常发生。

我想这样的社会,也不会是影视剧里大家都看过的《金粉世家》、《上海滩》。民国时期可以说是资本家的天堂,他们的生活中满是一派歌舞升平的画面,谈个恋爱可以包下全城的花只为那一瞬间的浪漫,富家公子哥和风尘女子风花雪月的时候声势浩大,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这些非必需的事情需要关注。四大家族中最出名的宋氏家族中的宋美龄更是满足了几乎所有少女情怀的幻想:蒋介石为宋美龄在南京种满梧桐树,还建了形似镶绿宝石的珍珠项链的美龄宫……在这些奢靡生活的背后,是庞大的资金支持。宋子文名下有7000万美元的财产,宋霭龄名下有8000万美元财产,而作为蒋介石夫人的宋美龄,名下财产竟然高达1.5亿美元。据华尔街上的相关金融人士保守估计,四大家族单是在美国的财产,就至少有20亿美元。

我想这样的社会,可能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社会主义社会吧?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毛泽东、蒋介石先后请爱国侨领陈嘉庚吃饭,前者热忱朴素,自掏腰包请了一顿农家饭;后者极尽铺张,宴请列支8万元。同样是吃饭,在重庆,陈嘉庚吃出了国民党挥金如土、奢靡腐化,感受到了“前线吃紧”“后线紧吃”的心酸无奈,倍感失望,以致于罢宴声明连登三天。而到了延安,吃的虽是粗茶淡饭,却让陈嘉庚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水乳交融,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朴素、质朴廉洁的作风中蕴含的远大志向。两相对照,更加坚定了陈嘉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判断。中国共产党成于俭而国民党败于奢,可为殷鉴。毛主席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从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终身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的饮食可谓简单随意,一日两餐或三餐,粗茶淡饭,不吃山珍海味。吃饭时不小心掉到桌面上的饭粒,他都一粒粒夹起,送到口中,从不浪费。他常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群众生活还有一些困难,我吃那么好,心里不安呀。我吃的饭菜很好了,什么时候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上四菜一汤,那该多好。”他的衣服鞋帽,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一件睡衣打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也打了54个补丁。勤俭节约的思想与风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最终带领人民战胜贫穷、走向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他把一间平房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房间里只有一张三屉桌、一个文件柜、一个脸盆架、一个暖水瓶、一个电灯泡,两个条凳支一块木板就是床,床上铺一条满是补丁的旧褥子。当时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的一位干事说,他爱人曾帮习近平拆洗过一次褥子,发现那根本不是补丁,褥子本身就是用旧衣服拼接成的。他想买一块布料让爱人做条新的,被习近平拒绝了:“不用了,这褥子挺好的。” 习总书记说,修身、治国、平天下离不开勤俭节约,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上下五千年,败由骄奢成由俭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必将遵循祖师之训:前事不忘,将来之鉴。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决不能丢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决不能丢掉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实现道教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去奢屏欲  固守精神

简  琦

祖师慈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高道大德,各位善信居士,福生无量天尊!做为道教界晚生,能够登上宝坛与诸位一起学习祖师经典,我深感荣幸和神圣。在此感谢大道之运化,感谢句容市道教协会全力主办此次玄门讲经活动。我的讲经题目是:《去奢屏欲,固守精神》。

厉行节俭是道教创教以来对玄门弟子的戒律要求,其既是道教的宗教生活中必须坚持的行为准则,也是玄门弟子砥砺身心、炼性修真的重要方式。《张鲁传》记载:“诸祭酒皆作义舍,又置义米肉,如今之亭传,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即在道路上设置义舍,在义舍中放置米肉,免费提供给过路的行人。有需要的行人可以按自己的饭量取用,如果有人贪心,取用过多,就会得罪鬼神而患上疾病。而在《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有“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要“惠恤贫穷,节俭谨守,随缘度日,勿苦责求常”,这样方可“使心地虚闲,物欲消遣,久则自然与道合真矣”。“道产二仪,轻清者为天,天阳也,属火;重浊者为地,地阴也,属水;人居其中,负阴而抱阳。故学道之人,知修炼之术,去奢屏欲,固精守神,唯炼乎阳,是致阴消而阳全,则升乎天而为仙,如火之炎上也。”长春真人丘处机于《玄风庆会录》真言,道出了“去奢屏欲,固守精神”之天机。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正统宗教,其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节俭观”。道教诸多经典文献蕴含着独特的节俭、朴素思想。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抑制浪费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思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自古以来,道教对粮食都心存尊重与敬畏。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18亿亩耕地要养活14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粮食安全始终是直接关系我国发展的战略问题。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提出了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新战略,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1942》,相信都为人吃人的惨境而泪流满面,《1942》却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中国饿殍遍野,触目惊心。宁为盛世狗,不为乱世人。近两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食一物貌似小事个人事,实则大事国家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崇俭戒奢,需要宗教与全社会形成崇俭戒奢的风尚。

道教节俭惜粮、反对浪费的教义理念,深受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的滋养,成为了道教“入世”教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节俭文化不仅体现在道教的善书里,还常存在于玄门高道的政治谏言中。《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唐明皇召罗公远问长生术,罗公远以“陛下宜袭唐虞之无为,继文景之简约”作答。茅山高道笪净之上表云:“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俭为先,乃陛下之师宝、致道之津梁也。伏愿陛下清心寡欲以保圣躬,节财俭用以固邦本,听纳忠良以广言路,天下幸甚。”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全国宗教界要继续自觉遵守党和国家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项纪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养成崇俭戒奢的良好习惯,切实防止“物质上的浪费”。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勤俭美德,发挥各宗教优良传统,以身作则引导信教群众,养成健康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践行新时代“崇俭戒奢”光荣行动。

几千年来,道教徒一直是躬身践行节俭观的宗教模范。道教立足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告诫玄门弟子粒米文钱皆来之不易,不可无功而受,杜绝奢靡浪费之举。比如,“全真七子”都经历过一段艰辛的修苦过程。他们“俭”到一种极低的程度。丘处机道长先后在陕西的宝鸡磻溪和陇州龙门山潜修十三年之久。他于隐居期间,“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生活极为清苦。“七子”中的马钰道长,他在出家之前,家境十分殷实,乃有“马半州”之称。马钰道长苦修期间,陈设只有一几一榻、笔砚和羊皮而已,旷然而无余物。他在饮食上,早晨吃一碗粥,午间则一钵面,过午不食。这样的生活状态与其富裕的前半生不啻云泥之别,马钰道长却认为,“纵日消万两黄金,正好粗衣淡饭”。《丘祖垂训文》指出,“夫粒米文钱俱皆有所关系,乃世人之脂膏,农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难消,岂无功而可受?”如此境界,正是道教徒洗心炼性、彻悟体道的结果。

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以来因奢靡浪费、挥霍无度而家破人亡的教训不胜枚举。西晋将门之后石崇一入仕途就不择手段为自己聚敛财富。在荆州任职期间,他不仅掠取来往商人的货物,甚至抢掠外国使节的贡物。石崇在洛阳金谷建了一座名曰“金谷园”的别墅,其规模庞大、装饰奢华的程度,可谓登峰造极。为了恣肆玩乐,他还先后纳妾100多人。惠帝永康元年,赵王司马伦政变后,石崇因不肯将宠妾绿珠献给司马伦党羽孙秀而被捆绑。这时,石崇叹息道:你们是想图我的家产啊!押他的人说:“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最终,石崇被满门抄斩。建国初期的大贪官刘青山、张子善,当下的大老虎周永康、徐才厚等就是因为贪欲无度而堕入深渊万劫不复。《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则曰: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崇俭抑奢、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应成为道教徒日常生活中始终遵循的基本准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当为清静无为,当为见素抱朴,当为少私寡欲。学道之士不能贪图世俗的任何事物,要“衣弊履穿,不与俗争”,要“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只有澄心遣欲,才能进入“清静”的得道境界。道人不厌贫,贫乃养生之本。饥则餐一钵粥,睡来铺一束草,褴褴褛褛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计。出家学道人,恶衣恶食,不积财,恐害身损福故也。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少私寡欲、清静恬淡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与财富的多寡无关。得道升仙需要有足够的善功,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等等不一而足。戒奢行俭就是善行的一种,素食下味为一功。玄门弟子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

积极把崇俭戒奢作为一种美德来传承,作为一种修行来锤炼,作为一种责任来推进落实,不断扩张道人修行之时代内涵。在新时代,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宗教人士应随时代变化践行新的节俭观。近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模式,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冲击。我们道教徒直面疫情,不躺平、挺得住,学会“过紧日子”,学会勤俭持家,悟透“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冲沙”的道理,去奢屏欲,固守精神我们责无旁贷。国安民乐,中国是我们共同的身份认证,我们应珍惜一粒米、一餐饭、一天食。

总之,崇俭戒奢,反对铺张浪费,在道教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悟道修行之真经。欲是深渊,奢靡盛行,会使人沉溺于享乐奢侈而不能自拔,丧失心性之正,导致欲壑难填,久而久之就会走上玩物丧志的道路,甚至为了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而泯灭道之天良。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踏入了生活误区,以奢华摆阔为荣耀,以挥霍享乐为潇洒,以节俭朴素为寒酸。这种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导致盲目攀比,超前消费,债台高筑; 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挥霍而不择手段,或盗窃抢劫,或利用职权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如果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在全面小康的今天,崇俭抑奢仍然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我们应继续发扬道教的崇俭抑奢思想,应切实学习践行道教“节俭观”,能够在修行中,多一些理智,少一些盲从; 多一些实在,少一些虚华; 多一些道之精神追求,少一些物欲放纵。提倡节俭、抵制奢靡、发扬正气、固守精神乃为我玄门弟子千年的修行真经!我今天的讲经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福生无量天尊!

 

 

 

慈俭为怀  善行天下

罗  超

祖师慈悲!各位领导、同修、同事慈悲!

今天我讲经的题目为《慈俭为怀,善行天下》,通过这个题目来分享我自己对“崇俭戒奢”的一些理解和修道感悟。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俭戒奢的美德,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对奢靡之害产生了深刻认识。有一句老话:“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对于个人而言,奢侈导致败德丧身;对于家族而言,奢侈导致“富不过三代”;对于国家而言,奢侈导致粮食不足、物资缺乏。历史告诉我们,唯有勤俭节约,身体力行才能长长久久、物阜民丰。当今时代,亦是如此。毛主席曾说: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奋斗,同甘共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所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崇俭戒奢”的思想和倡导践行显得尤为重要。

2022年6月8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 提出了“四倡导、四反对”的倡议内容。在国际风云变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全面围堵,打压、制裁之际,在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肆虐、对全球经济带来重大负面影响大范围下行之时,提出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可谓是非常正确及时,非常有针对性、指导性,关乎着宗教界的健康传承,意义重大而深远。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在长期的教义理论建设与信仰实践中,道教蕴含着丰富的“崇俭戒奢”的文化内涵。不论是主要经典《道德经》、《太平经》等,还是道门清规戒律中,都将“崇俭戒奢”的内容纳入其中,崇尚节俭简约之德,力戒贪大求奢之风,成为道教文化的根本。为何道教文化如此重视“俭”与“奢”?“慈悲节俭”的意义何在?小道对此,分享下自己的学习体悟。

一、成由勤俭败由奢

太上在《道德经》第29章曰:“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历史舞台过客缤纷,决定成败兴亡的,固然非止一端。但从古至今,由国到民,都有此铁律:学习圣人的品德,做到“三去”,也就是成由勤俭败由奢,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从领导者层面来看有崇俭戒奢而开辟盛世王朝,被后人所铭记赞叹。也有因不听劝谏浪费过度,奢侈成瘾。昙花一现,则逝去东流的江山,为后世所唾弃。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便可在崇俭戒奢方面称作典范,他富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无与伦比,他在位期间,以史为鉴,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力戒贪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并被视为理想时代的化身。唐太宗要求别人从俭戒奢,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崇尚节俭蔚然成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贞观时期的经济、文化达到鼎盛,为世界瞩目。从百姓层面来看,更亦如此当今社会,有奢侈造成了很多极端:一种是所谓“富二代”消费极其夸张,生活糜烂;另一种“穷人富二代”,生活更不切合实际,无道德原则等等,这些奢侈行为都将不会长久,并为此付出沉痛的代价。故古人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由此可见,反对浪费,推崇节俭,必定会提升百姓的精神状态,促进吏治清明、社会向上与国家兴盛。正所谓“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俭与奢的影响,在“百善俱兴”和“百恶俱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慈俭为立身之德

俭之为德,由来已久。太上在《道德经》第67章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大致为:我为人处事、炼性修真有三样法宝,而这三样法宝我一直都持之以恒地保有着,但是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先得从“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做起。可谓点出了大道的根本:慈俭。作为三宝的弟子,慈悲节俭应当成为立身之德。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道末认为,崇俭戒奢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节俭戒奢,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俭”——清心寡欲。道教文化注重“形神俱妙”,认为精神上的寡欲和物质的节俭相辅相成。事实也证明,在精神上知足自洽的人可以更加从容应对艰苦的物质条件,也更能抵御奢靡享乐的诱惑。故《清静经》中有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今年我们即将喜迎中共二十大的召开,通过学习党史,我们深知共产党的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更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 抗战时期,毛主席每晚办公时为了节省用油,一直坚持只用一根灯芯,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写作,而就是在这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毛主席挥笔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对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从而加快了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进程,推动了各地革命形势的发展。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正在举国欢庆之时,又有多少人知道毛主席正穿着一件补了四个窟窿的羊毛衫,毛主席用行动展现了崇俭戒奢的美好品德,是想让我们知道不忘本,不忘记人民,以身作则,他清净淡泊、俭者多福、护国佑民的精神和德行是永远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的。

唐朝名臣书法家颜真卿为我们茅山第十三代宗师李含光祖师撰写的碑铭中说,“门弟子等仰奉嘉猷,克遵俭德”。又有茅山上清派第二十六代宗师笪净之祖师给徽宗皇帝上的遗表中说:“太上五千言,以去奢、去泰、慈俭为先,乃陛下之师宝、致道之津梁也。伏愿陛下清心寡欲以保圣躬,节财俭用以固邦本,听纳忠良以广言路,则天下幸甚。”可见崇俭,是我们茅山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

那如果我们弃俭求奢,又会如何?《太平经》中云:“然则益莫大于主俭,损莫大於君奢。奢俭之间,乃损益之本也。”比如近年来一些急功近利之徒破坏了本该和谐的娱乐圈氛围,在享受着娱乐圈这个大染缸红利的同时,为了自己的一己贪欲,偷税漏税,对整个社会起到了极坏的影响。而他们咎由自取的背后,正是因为对奢靡的过度追求,导致自己忘记初心,最终导致名声尽毁。

所以,以慈悲、勤俭为怀,是道门弟子的初心,是修身立德的根本。

三、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太上在《道德经》第67章对慈、俭更是进一步说明:“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祖通过这句经典告诉我们:世人之勇是不避白刃,而道门之勇是慈悲。世间有不避白刃的勇士,但以济世救人的慈悲情怀应世的圣人极为罕见。而人能够在生活中包容万千,唯有勤俭。这就是慈俭的厉害之处,也是能够被后人推行、效法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今社会,地球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自然灾害频发等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可以说都与人类的奢欲、浪费不无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全社会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风尚,不仅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还以身作则,在工作生活中厉行勤俭节约,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原因何在?因为只有慈悲对待万物、勤俭修身才能长久,才能和合与共。

道教文化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一体的道教生态观相辅相成。列子的《冲虚真经》里说:“顺乎自然”,庄子的《南华真经》里说:“顺应自然”。就是说要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宇宙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以此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长存。然而,近一百多年,我们人类在进入了工业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考虑到资源的有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至于资源危机、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这些危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象层出不穷,而面对这些现象,我们现在倡导的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就是俭朴的生活。例如:我们使用节能灯,多走路或乘公交车,少开车上下班,少用塑料袋,合理使用电器等,都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而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需要我们遵行前辈圣贤俭朴的训诫和操行,从自我做起到人人遵行。

以太上道祖、孔圣人的垂训和高尚的品行慈悲、勤俭来信受奉行,那么我们人与自然即可和谐共生,我们人与自然之间有了和谐,社会就会安定平和,那自然便可使得国安民丰,时和岁稔,真道流行,众人得度。

四、结语

《道门十规》有云:“其居是者,务必慈仁俭约,德量含弘,规矩公正。”所以,崇俭戒奢关乎着道教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同样也决定着道教的健康传承,作为上清派发源地-茅山弟子,需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崇尚节俭简约之德,力戒贪大求奢之风,以慈悲勤俭为怀,以善行天下为目,共同践行道教基本教义思想,持守“三宝”精神,切实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道门蔚然成风。

 

我对道教崇俭戒奢的理解

陈海军

各位同修,大家好!今天谈谈我个人对于道教崇俭戒奢的理解。

首先呢,我们谈谈世俗社会的节俭观念,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很多人看来节俭就是的目的就是克制私欲,节约不浪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比如中国历史上非常推崇一些清官,像宋朝的寇准,有个“不弃旧物”的故事吧,就是说在他当了大官,成为宰相之后,还要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睡的卧室有一顶旧蚊帐,竟然用了二十几年,上面都是补丁,还不肯换新的。其实宋朝的当官的工资是很高的,朝廷那是高薪养廉,所以好多同事去寇准家一看就嘲笑他,但是寇准也不生气,“宰相肚子能撑船”,他哈哈一笑,说自己不换蚊帐的理由很简单:“我就是不忍心扔掉用过的东西而已啊。”可见寇准是个很念旧,很节俭的一个好官。

还有明代的海瑞,那是著名的“海青天”,官服穿了几十年,也是不带换的,上面补丁摞补丁,家里也是一贫如洗,去世时候棺木都买不起。清官这么俭朴,为的是什么呢?一首古诗说得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清官的俭朴不是为了标榜自己的道德有多么高尚,其实是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这一日三餐,每个人吃的、穿的,如果不是自己种地、纺织来的,就需要农民去种地,需要妇女去纺织,每一粒粮食,每一根丝线,都是经过劳动人民的双手辛苦得来,《丘祖垂训文》里也说,“夫粒米文钱,俱皆有所关系,乃世人之脂膏,农夫之血汗,非用心以难消,岂无功而可受?”那些清官要管理一个地方,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他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别的,首先就是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每一张嘴都得吃饭,每一个人都得穿衣,人跟人还要不断的繁衍下一代,管理一个地方十年十几年之后会有更多的人,但是农民能种的地有限,桑蚕吐出的丝也是有限的。

所以啊,当官的管老百姓的温饱就是百姓的父母官,说到底就是社会资源的平衡问题,如果当官的风气不正,各个胡吃海喝,贪污浪费,大量的财富和粮食都被上层消耗了,下层的老百姓就肯定得挨饿受冻啊,因此当清官的就得带好这个头,自己以身作则,上行下效,让官场风气改变,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就像谭峭祖师《化书》里讲的:“若以节俭自持,而民亦从化为俭也,故见其服葛藟之衣,则愿为服布素,见其用窳杯为食者,欣然乐用陶匏,上行下效,天下皆知。”

现在中国人口有十几亿了,其中有九亿农民,山区贫困的地方,还很多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如果人人奉行节约俭朴,从大处着想,小处着手,节约一滴水、一粒米一寸布、一寸地一度电、一张纸,养成取用有度的良好风范,减少浪费给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每个人的生活才能过得更好。由此可见啊,节俭是以长远的目光着眼于未来,是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进而形成的普遍的道德观念。

我们再看看咱们道教的节俭是怎么说的。王重阳祖师《重阳立教十五论》里第五章是讲盖庙的事,原文说“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茍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斫伐树木,断地脉之津液;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劳众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在重阳祖师看来,盖庙是干什么?是为了“遮形”,就是遮住自己的身体,避免裸露身形,触犯日月三光,所以搞个茅草棚子就足够了。非要盖得跟皇宫似得,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那不是修道人想要的,当然我们不是说宫观以后就不要好好盖了,宫观庙院对于道教来说很重要,一方面是有利于大家更好修行的场地,一方面是有利于教化大众的地方,而且咱们道教的很多有历史的大的宫观都是历代皇帝动用国家财政才扶持起来的,也有的是一些高道宗师,神通法力高深莫测,社会影响巨大,让有力大众集资弄起来的。那仅仅靠咱们大家每天念个经、做个小法事,估计是几百年都难盖得起来一个大庙。所以说,盖庙盖得金碧辉煌,不是咱们修道人的真正目的。

我们道教的庙院宫观在以后还需要更好地去建设,这都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基业,能建成什么样得看祖师爷的保佑,和各位宫观主持的福德,但是呢,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修道的初心。

修道的初心是啥?重阳祖师说得好:“早当觅身中宝殿”,“身中宝殿”就是咱们道教修炼自身的一套东西,在上清祖师魏华存的《黄庭经》,或者《内景图》里,都有详细的描述,在各位高道大的面前,就不再班门弄斧的多说了。重阳祖师说“觅身中宝殿”就是为了修道得道,追求真道,所以要减少外界物质欲望,不被物欲所迷惑,这就是我们道教的节俭与世俗节俭的不同之处,不仅仅是要求不浪费,节约物质资源,而是要求不为外物所累,去一心修道。如《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所说:“不陷于贪求无厌之欲,亦有积而不散,致招殃祸者,然吾党之士,先须识破幻假,以惠恤贫穷,节伦谨守,随缘度日,勿苦贪求,常使心地虚闲,物欲消遣,久则自然与道合真矣。”

另外,道教的节俭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积累善行。积善成仙也是修道人除了修炼自身之外的另一个得道的重要途径,道教神系里很多都是大善大孝、或者忠臣义士,死后接受百姓香火被奉为神仙,而且修炼成仙也需要积累足够的善功,比如《太上感应篇》里说“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而节俭就是行善,《太微仙君功过格》里也讲:“素食下味为一功”。

还有,节俭对于修道人来说也是养生之法。孙思邈真人的《千金方》说:“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致暴疾。”这就是说普通人不知道节约粮食,大吃大喝搞得消化不良,弄坏身体,可见吃得太饱也是修道之人的大忌。饮食节俭要持之以恒,《洞神八帝元变经》里就说:“蔬餐素服,足以感神,节俭非久无以成诫。”

节俭在道教戒律里也很重要,历代祖师都把生活节俭看成磨炼弟子身心的手段。道教戒律里,比如《初真戒律》有“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也有“无忘俭约”,“灰水荡秽,不用修饰;粟麦充饥,不用珍庖”。《玄门十事威仪》讲“皆须俭约而已,不得等闲费用”。《无上秘要》说:“夫欲修道,与三天同命者,当忽彼奢广,乐此俭约。”《广成集》提到要“常思俭约,惧无名之破费”。《道门十规》讲,“供送饮食,草衣木食,箪食瓢饮,但获止饥蔽寒而已”“素食粗衣,随缘安驻,务令身口安闲”,认为修道之人不该追求“华衣美食”,要把“藜羹粝食,楮被布衣”,看做“出家常事”。

最后,我们再看看以前那些修道有成的祖师是怎么做的。宋末元初时的全真派,苦志参玄,戒奢行俭成为“全真七子”修真行道的重要方式。比如全真丘祖在龙门洞苦志参玄,清修了十三年。他那时候过的日子,是“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真比我们现在的出家道士过生活的苦的太多了。还有马丹阳祖师,他在出家之前,那是当地首富,人称“马半州”,娶的老婆就是后来的孙不二祖师,当然也是大家闺秀,土豪之家不差钱,小日子本来过得是有滋有味,但是经过重阳祖师点化以后,两人为了了脱生死,依然抛弃了富贵荣华的生活,后来分居两地,用各种艰难困苦的生活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孙不二祖师跑到洛阳下清宫的风仙洞乞讨修行,马丹阳祖师则在祖庭坐圜苦修,为去奢从俭,洗心炼性,圜中陈设只有一几一榻、一笔一砚和一张羊皮,此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在他坐圜的七八年里,晚上不点火烛,早晨只吃一碗粥,中午只吃一钵面,过午不食,这种的长期苦行,甚至让他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他出圜以后曾经身染重病,但是丹阳祖师参透生死,丝毫不以为意,可见他修道意志的无比坚定,不仅把金钱财富看做身外之物,也把凡人躯壳看做腐朽皮囊。

全真祖师出家修道的苦行令人震撼,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然而我们在家的正一弟子虽然身在凡尘,也要同样要奉行节俭的戒律,修身齐家,日用正道。如吕祖在《纯阳三书》里面说:“居家修者,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是大道根本,正心要断欲除邪,诚意要清净无扰,修身要积精养气,齐家在安命节俭而已,日用之间道存,知而修之即是脱身之计。”

总结来说,节俭生活,修心悟道,是每个修道之人都应该遵守的,崇俭戒奢在我们道教界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节俭是我们道教自古以来继承的民族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在历代祖师的参悟修行中又转化成道教戒律,节俭一方面是修道之人修道得道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也是道教教化世人的重要手段。在当今社会,要想树立良好的宗教形象,保持宗教队伍的神圣纯洁,就需要我们重新发扬历代祖师崇俭戒奢的节约精神,从而影响整个社会人心回归到勤俭持家,清廉为国的正途。

福寿无量天尊!

 

奢俭从戒   颐养精神

胡政烨

关于“崇俭戒奢”这个话题,道教缺少的不是祖师爷“崇俭戒奢”的案例,“崇俭戒奢”需要的是所有信徒都参与进来,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们传递的正能量。社会在变化,信徒的信教环境也在瞬息万变,而不变的是道士这个媒介。我们应该传递给信徒的是一种“崇俭戒奢”的精神,是一种以身作则的道德榜样,这种精神以道士为媒介直接影响着信徒的宗教生活,更影响着信徒们的衣、食、住、行。所以“崇俭戒奢”这个话题的根本在于每一位信徒身体力行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金字塔式的能量传导。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我从这句经文中提炼出了“奢俭从戒,颐养精神”这八个字作为我的讲经题,在河上公版道德经中对于第五十九章给出的标题是“守道”,太上老君认为大到维持国家的统治,小到维持生命的长久,其重点就在于“守道”二字,而守道的关键就是要从“啬”这条原则做起。这里的“啬”不是吝啬的意思,“啬”说的是一种不断积蓄“道德”的状态;是俭,是太上老君慈、俭,让三宝之一;是粮食“道生之、德蓄之、物生之、势成之”所结的果,更是在这种守道的规则下秉持的一种宗教精神。所以我以“奢俭从戒,颐养精神”为题,所讲内容是信徒应该以戒为道德约束,珍惜十方供养,避免铺张浪费,同时积极参与到宗教生活中来,提升自己,身体力行以戒养德,树立道教真精神!

那么关于奢俭问题,我们就要从三个问题入手:

  • 什么是道德约束2、如何身体力行3、如何树立道教真精神

这三个问题解决了,也就给出了道教界关于“崇俭戒奢”命题的答卷。

一、道德约束下的信仰

圣人以神道设教,道教自汉代天师创教开始都是围绕信徒建立起道教团体,信徒是宗教基础也是宗教的根本,信徒也分两种,一种是道士,这是组成道教社会团体的核心;一种是信众,这是道士开展信教活动的根本,而一切问题都是围绕这两个主体展开的。对于信徒来说“奢俭”问题其实就是一种道德约束。

道教最基本的经典《道德经》就以道德为名,《道德经》中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在《道德真经新注》给出的注解是:“啬,俭也。治人得人心,事天合天道,无如节俭。”,这里的啬不是小气、抠门,而是一种惜福,这种惜福表现是在道德约束下的信仰,这种“啬”是在道教里是教化人心,让教众做事符合天道意志,这些道德约束反映在宗教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在宗教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吃饭乃宗教生活第一大事,解决吃饭问题也是道教界需要解决的头等问题。关于吃饭道教在“三不起”的禁忌中有提及。即道教徒吃斋、诵经和静坐时,他人不得打扰,作为道士也不得应声而起。道士在吃饭时,与世俗人吃饭有很大的区别,因为道士吃饭必先供养,为思:“十方供养,来之不易,无功享用,惟恐罪过”。所以茅山举办传度法会,度生过斋时都需念供养咒上供神灵,饭后念结斋咒虔诚信仰,惜养福泽,这些细小的吃饭细节反映了道教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同时也给信徒们传递“俭”的精神。

奢俭出了问题,就是因为信徒们缺失了这种朴素的吃饭精神,缺失了那种吃十方供养怕无功享用的虔诚信仰,花每一分钱都觉得来之不易生怕神灵降下罪责的诚惶诚恐,这就是道德约束下的信仰。

  • 身体力行的崇俭戒奢

前面聊完了在道德信仰约束下的惜福话题,信徒需要在信仰约束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此为准则身体力行来影响他人。那么下面我们聊一聊,关于身体力行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一些事。《道德经》中所说:“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概念就是避免铺张浪费,道教界最大的浪费其实是消费宗教情感。我们作为信徒生活在宗教圈子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无法避免的会有信徒借着道教借教敛财的行为,我们要建立起正确的宗教观,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信仰,具备认清真假的宗教素养。这里就需要道教实体和信徒之间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同时带着信徒们去真实的去学习、进步,这就符合道教中国化方向的要求。

十方信众虔诚供养,信众带着那一份虔诚向道的心供养的是神灵并非组织或者个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大大反复强调“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敬畏感,对于宗教界人士来说,这更是一种信仰上的敬畏,当信徒因为这种宗教情感的消费失去了对神灵的敬畏感,失去了身体力行崇俭戒奢的能量传播,助长了宗教生活的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就是一种对于敬畏感的迷失、信仰的迷失。

  • 树立道教真精神

信仰和敬畏感的迷失,这就要求我们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信仰。《道德经》中所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前面说“啬”是一种惜福的表现,其实“啬”更是一种道教真精神的树立,道教真精神不是一两个信徒能形成的道教风向,这是一种道教团体的风向标,这个道教真精神犹如标杆、犹如利剑,如同河上公版道德经中对于第五十九章给出的标题是“守道”一样,时刻警醒着信徒们各守其本分,不可越雷池一步,而这种道教真精神落实于现实道教生活中则为道教戒律的建设。戒律是一种不灭的精神,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宗教生活,是一种仪式化的宗教显现,更是一种修行。

戒律的建立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戒律是建立在宗教仪式上的标准化,这种标准化的建立体现出的集体意志就是道教真精神,这需要我们每一位信徒去向它靠拢,完成历史使命,实现宗教价值。

信徒应该以戒为道德约束,珍惜十方供养,避免铺张浪费,同时积极参与到宗教生活中来提升自己,同心同德,身体力行以戒养德,树立道教真精神!

祈愿帝一降灵,回风混合,道生德蓄,福泽万灵。福生无量天尊!

 

 

 

 

 

 

 

 

从《太上老君外日用经》谈俭朴之道

赵建祥

尊敬的各位道友、同修大家好,我是句容市茅山道院的赵建祥,非常感谢道协和师父给我一个与大家交流的机会,将自己对《太上老君外日用经》的感悟与大家分享。

太上老君为道教最高神,“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全称“太清道德天尊”。曾化身为老子,在人间留下道教的著名典籍,中华精神文明的瑰宝——《道德真经》。 我是一个茅山道士,咱们茅山又拥有一座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露天老子神像,故而我对于太上老君不仅有对祖师的敬仰,更有一份深深的亲切之情。

《太上老君外日用经》在《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这篇经文不如其他经文晦涩难懂,如同慈悲的祖师对人间修道者的一篇家训,教导修道者该如何修德,并对道教徒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要求。今年我们讲经的主题是“崇俭戒奢”,我们道教本就以老子的“崇俭戒奢、少私寡欲”思想作为教徒的生活准则。而这个主题使我想到《太上老君外日用经》中的“静常安,俭常足。慎无忧,忍无辱。去奢华,务真实。”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长辈的谆谆教导,也是我所在宫观中,保持着良好风气。比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在斋堂吃饭决不能留碗底,不浪费饭食等等。我们杨会长也时常嘱咐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吃的是十方供养,更应该以庙为家,爱惜公共财物。”

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人若清静,就会正确地去立身处世。少欲知足,生活简朴,本就是道人家风。喜欢攀比、生活奢华、放纵物欲,即使住着洞天福地的宫观,也仅仅是身披道袍的俗人罢了。当然勤俭节约,并不是依靠长辈的劝诫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也不只是对于外物的勤俭。“夫俭在内不在外也,俭在我不在物也。”能否做到节俭,能否知足惜福,关键在我们自己的内心觉悟。

琼琚佩语中云:“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私可以获富,俭于公可以保贵,俭于门佞闼可以无盗贼,俭于环卫可以无叛乱,俭于职官可以无奸佞,俭于嫔嫱可以保寿命,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知俭可以为万化之柄。”

这句话意思是:少听听可以养心,少看看可以养神,少说话可以养气,对自己节俭可以积累财富,在公家单位节俭约束自己,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稳定,门庭俭朴可以不招盗贼,少近女色可保长寿,少于心计可置生死于度外,所以俭是万物的根本。亦是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而普通人呢,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

当然提倡俭朴,咱们也并不是就呼吁人人去过苦行僧的生活,那样也就过犹不及了。道教并不反对人们正常的衣食需求。唐代李筌《黄帝阴符经疏》中说:“鞠养身命,必须饮食衣服,此亦天然自合之理。”过分的眼、耳、鼻、舌、身的享受,过分的欲望,会使人失去自我。安于俭朴的生活,重要的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