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道教音乐 >

道教音乐

时间:2012-05-03

北魏道士寇谦之于神瑞二年(4l5年) 得《云中音颂新科之诫》,南天师道著名道士茅山宗嗣第七代宗师陆修静,对道教音乐颇有研究,其著作收录在《玉音法事》中,他把经咒直诵改为有节奏、动听的 乐诵。后经南朝梁陶弘景整理,创立了道教茅山派的科仪和音乐。历唐宋之兴盛,受宫廷之宠幸。元代,茅山纳入正一道,但其仪规、音乐仍保留着独立的茅山派传 统和特色,如《卫灵咒》是一首茅山颂歌,也是上清派宗师的赞歌。三茅表是上清宗坛最具代表性的科范,此科仪音乐以《卫灵咒》、《三茅词》、《三茅诰》为 主,全仪共用十二首道曲,其中九首韵腔,两首器乐曲牌。卫灵咒遗留有唐宋音乐的遗韵,韵的词格是传统四句格式,被专家称为堂郎韵脚。

 茅 山道教音乐,保存了唐宋时代茅山道乐的传统,如《卫灵咒》词曲为茅山专用而仅此一家,此曲赞美茅山福地圣境,颂扬祖师真仙恩泽,追忆上清道脉为主,曲调气 势雄伟、引人入胜。茅山道教音乐中经文的唱赞,每个字都用较长的节拍或较多的音符拖腔来演唱,经音乐专家认定,这与北宋时代道教乐谱《玉音法事》所表达的 声调十分相似。茅山道教音乐在调性上五调皆用,无偏爱羽、角调倾向,在行腔上比较高亢有力,注重大线条起伏,曲调小转弯及音运用较少,读词使用接近南京话 的语言,曲调居刚,与苏南邻近的常州、无锡、苏州道教音乐、有十分明显的区别。茅山道教音乐还具有江南丝竹和民间音乐的韵调,吸收了宫廷音乐和戏曲音乐的 成分,古朴典雅。音乐主要有器乐、打击乐、声乐三部分组成,诵唱有法师领唱领诵、齐唱齐诵,也有唱唱诵诵,似唱似诵。茅山道乐以钟、磬、铃等法器外,还使 用竹乐器,如笙、箫、笛、二胡、琵琶等,尤其是《花子笑和尚》之类的曲牌,更具有民间丝竹音乐的特色和地域性音乐文化的风采。

    茅 山道院对音乐的传授由道长传授,乐器的教学靠口耳相传。演奏时全队跟笛子校音,不拘泥于曲谱,音随人唱,唱随音和,花音较多,比较自由。茅山道教音乐主要 用于斋醮仪式和玄门日诵早课上,斋醮仪式有放焰口和打醮两种,阴阳都做,阴者超度亡灵,阳者为活人做寿、消灾、祈祷、祝福以及节日喜庆。一场仪式通常34小时。举行仪式时,先由锣鼓开场,打三冲场回锣(走马)、四冲头等,类似戏剧开场。所选曲牌,根据斋醮意图和喜、怒、哀、乐,选用欢乐、庄严、怨苦等不同情绪的乐曲,通常使用的有《玉芙蓉》、《老八板》、《文词》、《万年欢》、《天生牌》、《丧绵羊》、《三皈依》,《小救苦》、《梅花引》、《八段锦》、《梅花三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