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斋醮科仪 >

斋醮科仪

时间:2012-05-03

斋 醮是道教祭祷礼仪,它是通过设坛摆供、焚香祈祷、微祝赞颂、诵经上章、踏罡步斗等,同时配以灯烛、法器法物以及道教音乐来举行的。斋的原意是整洁身心口, 醮以祭祀祈祷为主,故合称斋醮。它的目的是以祭告神灵,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时祈求消灾赐福。茅山上清派经过两千年积淀和历史原因,目前从斋醮科仪 来说,只有早朝科仪与午朝科仪流传至今,但它仍然保存着上清宗坛的特色,即有别于其他道派的特点。其中,《午朝科仪》称《上天表》,又称《进三茅表》。笔 者把这两种斋醮科仪,统称《茅山上清宗坛斋醮科仪》。南朝宋明帝(465-472年) 时,茅山上清派第七代宗师陆修静,广集道书,编撰道教仪范百余种,使道教仪范更趋完善。后又经南朝梁陶弘景隐居茅山,整理道书,更使道教科仪充实和全面。 此外,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斋醮科仪活动中,道乐也占有相当重要的成分。有时入道仪式中的传戒与皈依,也在斋醮科仪中举行。        

 

一、茅山古代重要斋醮活动

  (一)唐朝李含光为国设醮

唐朝天宝七年(748年)三月十八日,玄宗受三洞经于大同殿,遥礼李含光为度师,赐号玄静先生,并赐法衣一件,以伸师资之礼,并下诏在茅山华阳洞刻石碑以记其事。不久,请含光为国修斋,数感天降甘露,以缓旱灾,使黎民受惠。

(二)唐末五代本杜光庭整理上清科仪

杜光庭在蜀地弘扬上清教义的同时也是整理道教科仪,他先从师于应夷节,接受上清教义与上清法,后又传道于蜀地,将上清与天师道要义有机结合起来,对道教理论方术及斋醮科仪作出了重要贡献。杜光庭精通儒道经典,一生著述众多,在道教科仪方面著有《道门科范大全集》、《太上黄斋仪》等20余种,可以说他对道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三)北宋出现《茅山早朝科仪》与《茅山午朝科仪》                                                                                                                   

北宋时,黄澄为茅山道士,敕住玉晨观,徽宗时,任官方道教领玉堂高士左右衔都道录兼管道公事,授太素大夫,冲素静一先生。后回茅山,仙逝于玉晨观。《茅山志》称:当时龙虎山传正一法,阁皂山传灵宝法,茅山传上清大洞法。黄澄上奏朝廷“混一”法传承,后龙虎山与阁皂山均传上清法(《茅山志》卷16)。混一的结果,并未维持多久 ,以茅山为例,仍保持了本宗上清宗坛经传授的法统。

  北 宋出现了《茅山早朝科仪》与《茅山午朝科仪》,其中《午朝科仪》称《上天表》,又称《进三茅表》,这是茅山上清宗坛历有别于其他道派科仪之特点。其宗旨是 朝山修醮,请福祈恩,保泰延生。确定这两种科仪出自北宋的根据是,在《茅山午朝科仪》中出现有祖师保真养素希和徐真人之号,在徐真人之前还出现贞白陶真人 (陶弘景)葆真观妙刘真人( 刘混康)正乙冲隐笪真人(笪净人),在徐希和真人之后,再无出现茅山其他真人之号。徐希和真人,北宋人,为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七代宗师。由此可以说,茅山早 午朝科仪出自北宋无疑。

《茅山午朝科仪》吸收了部分天师道斋醮科仪中的称呼及神名。如太上三五都功经及天师坛、五百灵官神众。句曲山享际名圣,雷霆官将,法院吏兵,半山土地,随醮高真。宋代出现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三山混一的局势,茅山科仪就是这一时代混一的结果。另外,《茅山上清宗坛斋醮科仪》已由潘一德点校。1999年,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印制单行本流传于世。

 

南宋崇道祀祭活动

南宋崇道活动较北宋有所减少,但朝廷下令在地方道观为皇帝祈福作道场也是常有的事,并且对一些高道仍予以召见和赐封。绍兴七年(1138年)正月一日,高宗对辅臣说:宣和皇后,春秋浸高,朕朝夕思之,不遑安处,已遣人于茅山设黄醮,仰祝圣寿(《宋史》卷120《礼志》第55)。当时,在茅山元符宫,请道士修祈福道场三昼夜。

  南宋时,统治者在茅山进行了一系列崇道活动。《理宗金投龙玉简词》称:“维嘉熙元年(1237年)岁次丁酉九月己酉朔二十六日甲戌,嗣天子臣昀(即理宗赵昀),伏为保延国祚,恭祈嗣续香信建冲科,命道士三十一员,于建康府元符万宁宫,启建灵宝道场一昼二夜,满散设醮三百六十分位,告盟天地,诞集嘉祥,谨依旧式,诣上清宗坛华阳洞天,投送金龙玉简。伏望至圣至真,鉴兹丹悃,乞为奏。”(《茅山志》卷4)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金法事活动的地点,参加道士人数,设醮天数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淳四年(1244年),加封茅山广济庙龙神为:敷泽广应利济侯。淳九 年(1249年)三月,加封三茅真君大茅君号太元妙道冲虚圣祐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号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祐真君,小茅君号三官保命微妙冲慧仁祐真 君。同时,理宗御赐沉香50斤,描金如意,上献大茅君;白玉圭二面,上献中茅君、小茅君圣像前,秉执旌节幡幢威仪等12件,银100两,绿锦幡二首,各长 两丈,新茶50片,官会10万缗等,付茅山崇禧观(《茅山志》卷4)。

 

(五)元朝茅山的斋醮活动

世 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赐嗣汉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演道灵应冲和真人,领江南诸路道教(《元史》卷九《本纪》第9)。十七年(1280年)七 月,世祖令中使咬难历江南名山访求高士,且命持香币诣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皆设醮。二十四年(1287年),又在三山设醮,召天师张宗演入朝。元朝历代 皇帝对天师道均有诏赐,宗演之子三十七代天师张与棣,世祖忽必烈召入朝,授体玄弘道广教真人,主领江南道教。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成宗召入殿,授“正一教 主,主领三山符,武宗即位,来觐,特受‘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金印。仁宗即位,特赐宝冠,组织文金之服。”后子嗣成嗣,为三十九代,仍领江南道教,主三山符(见 《道教史资料》335页)。元代天师道后裔张留孙与吴全节受到帝王的宠信,尤其吴全节,被赐号玄教嗣师掌教真人,其地位和影响不亚于天师的敕封。泰定三年 (1326年)元月,遣道士吴全节修醮事于龙虎、三茅、阁皂三山。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十二月,以三茅山上清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祈祷有验,命别 主道教。十八年(1281年),召三茅山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赴阙(见《元史》卷11《本纪》第11),由此表明茅山道教在当时仍有一定的地位。

  元至大三年(1310年)武宗下诏茅山道士王道孟在元符宫设金宝斋。《金斋词》称:“上清大洞经无上三洞法师元景真人,臣王道孟钦奉皇帝圣旨,伏以有国有家,祗荷财成之造,盖高盖厚,敢忘祈谢之诚,缄辞远叩于名山,徼福永延于景运。谨遣玄教嗣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所事崇文弘道,玄德真人吴全节,恭奉香币,诣三茅山元符万宁宫上清宗坛,修建金宝斋三昼夜,满散祗陈三界众真,清醮三百六十分。伏愿覆育无私,鉴观有赫,天长地久,三宫同康寿之祺,雨顺风调, 四海乐雍熙之治。”(《茅山志》卷4)延元年(1314年)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孟又奉仁宗皇帝圣旨,在茅山元符宫设金斋三昼夜,这次主要是为仁宗和太后本人祈福而设斋。

  五年(1318年)正月五日,仁宗下诏茅山道士刘大彬,在元符宫设金斋,这次派遣元成文中(号称中和真人)和道教都提点夏文泳代表仁宗之意而设醮,其目的是修建福国裕民金宝斋(《茅山志》卷4)。泰定三年(1326年)十月十二日,泰定帝仿仁宗之举,派遣吴全节在元符宫设金斋。天历三年(1330年),文宗下诏,又遣法师舒致祥修金宝斋三昼夜。

 

(六)明朝茅山道教的建醮活动

  明 化成二十二年(1488年)九月二十六日,宪宗皇帝派遣南京守备司礼监太监黄赐致祭祀茅山三茅真君。《宪宗祭三茅真君文》称“朕自即位以来,二十年矣,四 海奠安,万方宁谧,惟赖神之灵贶,以致于斯”(清《茅山志》卷3)。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十月初一日,神宗皇帝为其母修建金斋,特差司礼监左少监林潮奉旨,替神宗在茅山设醮。《神宗为圣母建金斋词》说:“特命本山(茅山)乾元观全真道士李教顺等,祗就殿庭启建金, 叩天请佑,恭祝慈躬,万寿万安,长春永庆,平康吉祥,好事九昼夜,至初九日圆满,修设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同上)并兼画山(茅山)胜景御览(清《茅山 志》卷3《杂录》)。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四月,神宗为祈求太平,遣御马监左监丞沈恭来茅山乾元观,命道士李教顺建金斋三昼夜,清醮360分。

明 神宗还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颁赐币金,印造《关圣帝君伏魔经忏》,安供名山福地,特命全真道士周玄真等奉旨送经至茅山三清大殿。《神宗为伏魔大 帝建醮词》称:“前去彼处,供安镇,静万隅,肃清中外。关圣帝君,以今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八月十五日,位证南方丹天三界伏魔大帝之位。天人共庆, 三界推尊,兹建醮典三日,安供圣经,庆贺圣帝。自今伊始,永安帝位,不在将班,鉴观万天,巡游三界,悉清人鬼之妖,全消未萌之患。方方阐教,处处开坛。永 昭定乱之神功,安享帝君之尊奉。”(见清《茅山志》卷三第二十八页)这次道场选在三清大殿,由全真道士设醮三昼夜,恭贺《伏魔经忏》安供茅山福地。

神 宗设三辛忏醮。这次醮事活动是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初八日良辰至七月十五日中元地官赦罪之辰,为期三个月。《玉枢宝经》说:三辛逢初六,察人 善恶情。消灾并度厄,称名诵宝经。万历四十二年,五月初六日辛亥,六月初六日辛已,七月初六日辛亥。即三辛逢初六之辰。《神宗三辛忏醮词》称:预取四月初 八日良吉,开经为始。特命全真道士李教顺等,祗就三茅山乾元观三清大殿,每日炳烛焚香,虔诚讽诵:《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一藏,《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 宝经》一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一藏,《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一藏,《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一藏,《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 妙经》一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一藏等;每日礼拜:《九天玉枢宝忏》、《北斗延生法忏》、《北斗九皇星灯》等。同时,每日还要启建金道场,答报雷祖,祈恩请佑,庆贺三辛,忏愆谢过,解厄消灾 ,保劫昌运,增延圣寿,福国庇民(清《茅山志》卷3)。

此外,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十月朔日,钦差巡抚李嗣奉旨来茅山祈雨,祭告毕,是夜起连降甘雨7天。 明洪武初,茅山每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节气时,在元符宫广济龙王祠祭祀龙王;五月五日,于茅山山神祠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皆命有司,亲诣行事(同上)。

由此看来,明朝帝王在茅山的崇道活动还是频繁的,茅山全真道斋醮祭祀活动超过了上清派 ,祭祀三茅真君,为国设醮祈雨等,是这一时期道教活动的重要内容。

 

(七)清朝国醮科仪

清 朝以来,道教呈日益衰落的态势,但道教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宗教,它开始广泛地向民间传播,道教斋醮科仪(又称作道场)在民间十分兴盛,而这一时 期,茅山道教在经书科仪方面出现了《三茅帝君宝忏》。《三茅帝君宝忏》简称《三茅宝忏》,与柳守元编撰《三茅真君法忏》不同。该经题曰:民国第一甲子孟夏 月庐居士敬题。可知此经为1924年版。卷首忏序时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南林蒋大治作。其后为三茅真君诵义(八方神咒等)《九天灵宝金华冲慧度人 保命茅真君真经》、《三茅真君宝诰》、《三茅真君圣号》与《祖师九天司命三茅真君灭罪宝忏》篇目组成。